根据国家赔偿法第2条的规定,当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违法侵犯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并造成损害时,受害人有权依照该法获得国家赔偿。这一法条作为总则适用于刑事赔偿中对错误拘留和逮捕的归责,即只有在无罪拘捕具备违法这一前提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国家赔偿的责任。然而,在实践中存在无罪拘捕却不违法的情形。因此,我们需要从拘留和逮捕的适用条件入手进行分析。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1条的规定,拘留的适用条件包括:
从上述情况来看,刑事拘留对证据的要求较低,其中第2和第3种情形只要有一个证据即可决定拘留。刑事拘留是在紧急情况下对现行犯或重大嫌疑分子采取的临时性强制措施,此时侦查刚刚开始,侦查机关收集的证据相当有限,主要案件事实尚处于真伪不明的状态,因此难免会出现对无罪公民进行“合法”拘留的情况。修正后的刑事诉讼法将逮捕的证据条件从“主要犯罪事实已经查清”改为“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与拘留类似,逮捕的证明标准低于定罪的证明标准,这也意味着被合法逮捕的人最终可能被法院宣告无罪。例如,检察机关可能以故意伤害罪批准逮捕,但经法院重新鉴定后可能确认为轻微伤,从而宣布被告人无罪。
如果我们将违法责任作为归责的原则,那么许多遭受错误拘捕的公民将无法获得国家赔偿。这不仅与刑事诉讼法保障人权的精神难以一致,也极大地限制了宪法赋予的基本人权。根据我国宪法第41条的规定,当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侵犯公民权利并造成损失时,受损失的人有权依照法律规定获得赔偿。这一宪法条款并未将公务行为违法作为国家赔偿的前提,而是强调公民在权利受损后有获得赔偿的权利。一些学者在坚持违法责任原则的前提下,对“违法”进行了新的解释:“所谓的违法,并不是指违反了现行法律条文,而是指在没有合法依据的情况下使他人遭受损失。”这种解释体现了保护公民权益的思想,但与“违法”一词的字面含义不符,在实践操作中也难以统一。
因此,为了保障公民的基本人权和权益,我们应该倡导危险责任取代违法责任的原则,使错误拘捕的归责更加合理和公正。
刑事赔偿的范围和情况,包括刑事诉讼中的赔偿如错误拘留、逮捕、无罪错判和身体伤害等,以及不承担赔偿责任的情形如公民故意作虚伪证供、特定年龄和精神状态下的人犯罪、与刑事职权无关的个人行为等。同时,也介绍了关于复议的相关规定。
我国法律体系中行使法律权力的机关及其职能。主要包括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执行刑事判决的监狱管理机关,它们分别负责行使检察权、审判权和监狱管理职权。人民检察院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保护公民权益,监督公安机关依法办案;人民法院审理各类案件,保障司法独立和公正
刑事赔偿范围包括对人身权和财产权的侵犯情形。对于错误拘留、错误逮捕、再改判无罪并已执行刑罚的人,以及因刑讯逼供或暴力行为导致身体伤害或死亡的人,受害人有权获得赔偿。对于违法采取查封、扣押、冻结、追缴等措施,以及再改判无罪并已执行罚金或没收财产的情况下
根据青海省的赔偿标准,人身损害赔偿金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年度居民人均收入、伤残系数和赔偿年限。被扶养人生活费的计算依据是受诉法院所在地人均年消费性支出和抚养年限。护理费的计算依据是医疗当地护工同等级别护理劳务报酬标准和护理天数。根据中华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