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的诉讼法采用了两审终审制度,如果当事人认为自己遭受了错案,只能通过再审程序来寻求救济。
再审是指在审判监督程序下,为了纠正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或裁定,对案件重新进行审理的程序。申请再审的主体包括当事人、人民法院和检察院。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9条的规定,当事人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认为存在错误的,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一方人数众多或者当事人双方为公民的案件,也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申请再审。当事人申请再审的情况下,不会停止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2条的规定,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或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或裁定的执行。
原审人民法院对本院、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法院作出的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可以依照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98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发现确有错误并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4条的规定,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指令下级人民法院进行再审。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法院作出的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如果发现确有错误,可以依照检察监督权进行抗诉再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08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如果发现符合该法第200条规定的情形,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254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具有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对于重大明显的冤假错案,主要的纠正措施是进行司法监督,由上级人民法院或者检察院进行申斥、抗诉等。第二百四十三条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第二百四十五条 人
 
	
	   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再审是一项重要的诉讼程序制度,也是各国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类是基于当事人诉权的再审,即当事人不服已经生效的裁判,向再审法院提起再审之诉,再审法
 
	
	   民事诉讼法中允许法院对本院作出的判决、裁定出现错误时进行纠正,,所以各级法院可以中止原来的判决的执行,然后重新组成新的合议庭进行再审。
 
	
	   再审是为纠正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错误判决、裁定,依照审判监督程序,对案件重新进行的审理。提起再审的主体有当事人、人民法院和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