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学者们对于我国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范围的观点来看,赞成确立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学者大多认为行政赔偿诉讼只是一种特殊的行政诉讼,而不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本文作者对此观点表示认同。
行政赔偿诉讼是指人民法院根据赔偿请求权人的申请,在双方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程序审理和解决行政赔偿争议的职能活动。在我国,提起行政赔偿诉讼的方式分为两种:附带方式和单独方式。附带方式是指受害人在提起行政诉讼的同时提出赔偿请求,而单独方式是指受害人的诉讼请求仅限于赔偿,对于行政行为合法与否等问题并无具体请求。
只有在附带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时,行政赔偿诉讼才与行政诉讼一并审理。而在单独提起行政赔偿诉讼时,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无关。因此,本文所讲的行政赔偿诉讼特指以附带方式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
附带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在本质上存在区别。首先,根据传统的诉讼分类标准,将诉讼分为民事诉讼、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前提是主诉讼与从诉讼的性质不同,而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不符合这一前提。
其次,如果行政赔偿诉讼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的一种形式,就意味着行政赔偿诉讼是民事诉讼。然而,行政赔偿诉讼解决的是在行政法律关系中地位不平等的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争议,双方当事人地位并不平等。而民事诉讼解决的是平等主体之间因财产关系或人身关系发生争议而产生的纠纷,双方当事人地位是平等的。因此,行政赔偿诉讼并不等同于民事诉讼。
最后,《行政诉讼法》明确规定了行政侵权赔偿责任,行政赔偿责任属于行政法律责任,行政赔偿是行政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行政赔偿诉讼是行政诉讼的一种特殊形式。而民事赔偿是由民法明确规定的,属于民事侵权行为的法律后果,引起的纠纷需通过民事诉讼来解决。因此,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诉讼,行政赔偿诉讼并不是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而属于行政诉讼的范畴。
人民法院不予立案的六种情形,包括违法起诉、涉及危害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危害国家安全、破坏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破坏国家宗教政策以及不属于人民法院主管的事项。同时,也列举了法院应当立案的五种情形,包括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刑事诉讼、执行案件以及赔偿申请。
被征收人在收到征收补偿决定书后的应对措施。如对被征收人对决定书有异议,可在规定期限内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补偿决定需公平,包括与补偿协议相关事项。若被征收人不满意,可依法申请复议。拆迁中停产停业损失补偿范围包括直接经济损失和费用损失,如设备搬迁
国家拆违行政赔偿标准的相关内容。在赔偿申请方面,需向赔偿义务机关提出或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中一并提出。赔偿义务机关应在两个月内决定是否赔偿。对于这类案件,建议先确认拆迁行为违法再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行政违法拆迁应赔偿。
原告就被告原则与两便原则在行政诉讼案件中的关系和冲突。地域管辖遵循了原告就被告原则,体现了两便原则的精神内涵,便于群众诉讼和法院行使审判权。然而,在实践中,原告就被告原则也存在一些冲突,需要综合考虑案件特殊性和公正审判原则,适当调整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