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与行政复议是我国行政法领域中重要的两种行政争议解决方式。它们在范围和标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行政诉讼的范围主要以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人身权和财产权为标准。具体行政行为是指除法规、规章以外的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行政诉讼的标准较为严格,只有当具体行政行为对人身权和财产权产生侵犯时,才具备可诉性。
行政复议将抽象行政行为部分地纳入到复议范围。抽象行政行为是指除法规、规章以外的非立法性规范性文件。然而,申请人不能直接针对抽象行政行为提出复议申请,只能在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申请复议时,同时要求对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所依据的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行政复议的标准较为宽泛,不仅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审查其合理性。
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和申请条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有明确规定。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的规定,有以下十种情形可以明确申请行政复议:
与行政诉讼相比,行政复议多出了三项情形,即“许可证管理案件”、“行政确权案件”和“农业承包合同案件”。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六条的规定,有以下两种情形不能申请行政复议:
除了上述明确可以申请行政复议的情形外,还有两种情形需要进行分析确定是否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专利行政复议的相关内容。专利行政复议是指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对与专利申请人、专利权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的争议进行复查并作出裁决的行为。申请复议需满足条件:主观认为权益受侵犯,并在得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的15日内提出。复议由申请人启动,不能由国务院专利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