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根据职权实施的一种行政仲裁行为,用于解决行政争议。在行政活动中,行政机关为了实现行政目的而做出行政行为,而行政相对人对此行政行为不服,从而产生行政争议。为了解决行政争议,可以采取双方当事人沟通协商、请第三方仲裁、提起行政诉讼等方式。行政复议作为一种行政仲裁行为,具有解决行政争议的效果。
行政复议制度本质上是一种解决行政争议的行政仲裁制度。行政复议的功能与行政机关的设立目的无关,即使没有行政复议功能,行政机关仍然会继续存在。因此,并非所有行政机关都具有行政复议职能。行政复议制度的存在是基于其解决行政争议的高效率和低成本的属性,这是行政诉讼和沟通协商无法替代的优势。如果没有行政复议制度,行政活动中产生的行政争议仍然可以通过沟通协商和行政诉讼解决,但这些方式在可以选择行政复议制度时无法达到最优的效率和成本。
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可分为行政表意行为、行政事实行为和衍生的行政行为三类。这三类行政行为都有可能引发行政争议。行政表意行为是最常见、主流的行政行为形式。行政主体为了实现行政目的,会进行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有明确的效果意图去实施行政行为。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应包括行政表意行为。
我国行政赔偿的诉讼程序及相关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对于不属于行政复议前置情形的,可以直接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前置的类型包括自然资源所有权确认案件、治安管理处罚案件、纳税争议案件、工伤保险案件和价格违法的处罚等。对审计机关的审计决定不服的,需先向上一级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
行政复议制度的基础法理分析、行政复议行为的性质以及行政复议受案范围的法理分析。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解决行政争议的一种行政仲裁行为,其存在基于解决行政争议的高效率和低成本属性。行政复议的受案范围应包括行政表意行为。
行政主体在行政法中的重要作用。由于我国行政机关存在职责不明确的现象,确定行政组织的主体资格是实现依法行政的必要条件。行政主体的概念在行政活动中具有实践意义,它能确定行政行为的效力和行政诉讼的被诉人,保证行政活动的连续性和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