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根据法定程序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复查该具体行政行为的申请,并由行政复议机关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做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行政复议的特征主要包括:
独立复议原则是指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非法干涉。
合法原则要求复议机关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和法律为依据,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作出复议决定。公正原则要求行政复议符合公平、正义的要求。公开原则要求复议依据、程序和结果公开,复议参与人有权获得相关情报资料。及时原则要求复议机关在规定时限内及时受理申请、审查复议并作出决定,不得拖延。便民原则要求复议机关为申请人提供便利条件,减少其时间、财力和精力的消耗。
一级复议原则要求行政复议实行一级终结复议制,除法律、法规另有规定外。
复议不停止执行原则规定,在行政复议过程中,除特定情况外,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不因复议而停止执行。
书面审理为主原则规定,行政复议原则上采用书面审查的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可以调查情况、听取各方意见。
合法与适当双重审查原则要求行政机关在复议过程中,不仅要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还要审查其适当性,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
行政复议的主要法律根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此外还有其他法律、法规、规章等相关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是在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通过,由1999年04月29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16号主席令公布,自1999年10月1日起实施的法律,共计七章四十三条。
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部分法律的决定》修订,行政复议法于2009年8月27日修订并自同日起实施。
为了进一步发挥行政复议制度在解决行政争议、建设法治政府、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作用,2007年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实施条例》,该条例于2007年8月1日起施行。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种类及其复议实践。行政复议第三人可分为多种情况,如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受害人或被处罚人、共向被处罚人、不服行政裁决或行政确权的复议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等。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复议决定限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的执行在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
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的可行性,并详细解释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可以通知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但第三人选择不参加不会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需满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加的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构成要件及其诉讼权利。行政复议第三人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权益参加复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构成要件包括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与复议的时机,以及经复议机关批准。关于其诉讼权利,现行法律对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的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