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复议法》第十条的规定,行政复议申请人是指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行政复议机关提出行政复议申请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然而,该法并未明确规定第三人是否可以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尽管如此,第三人在行政行为中并非完全与之无关,可以被分为原告型第三人和被告型第三人。除了被告型第三人无权提起复议外,原告型第三人有时也是具体行政行为的直接指向人,只是未提起复议而已。
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义之一是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通过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依法撤销或者改变了违法的或者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从而维护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义还在于保障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
根据宪法规定,公民有权对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对于任何国家机关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违法失职行为,有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者检举的权利。
根据《行政复议法》第二条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可向行政机关提出复议申请。因此,只有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才有权依法提出申请。
综上所述,第三人作为利害关系人,如果认为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他们的合法权益,作为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经济组织,都有权向复议机关提出申请复议。这充分体现了《行政复议法》的立法宗旨。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法律地位及权利义务。首先讨论了第三人能否作为行政复议申请人直接提出行政复议的问题。接着明确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是权利也是义务,并讨论了行政复议决定书应否送达第三人。最后,从行政复议法的立法本意和宪法理论依据分析了第三人作为行政复议申请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行政诉讼第三人的定义及其条件。行政诉讼第三人是在行政诉讼过程中与被诉行政行为或案件处理结果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可以主动申请或接受法院通知参加诉讼。其参加行政复议的条件是与具体行政行为具有利害关系,并在行政复议申请受理后、行政复议决定作出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