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制度是为了解决行政争议而形成的一种权利义务关系,涉及行政复议机关、复议参加人以及其他参与人之间的关系。下面将从五个方面介绍行政复议制度的特征。
行政复议的前提是具体行政行为的存在和争议的存在。具体行政行为是国家行政管理权的具体表现,其内容直接涉及到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利益,行政权的行使是基于公共利益的需要。然而,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常常存在不一致,争议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正因为争议的存在,才需要建立行政复议制度来解决争议。
行政复议是由作为行政相对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出申请引起的,复议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制度。行政相对人是主动的一方,而作出有争议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动的一方。行政复议只能由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因为国家行政机关有权直接作出行政决定和采取行政措施,而相对人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得到补救,只能通过一定途径,由国家机关解决争议。
行政复议是由上一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复议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制度,因此它是一种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审查制度。这种制度具有上级行政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进行监督的性质,对行政相对人来说则具有救济的性质。
行政复议是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的制度,与司法审查不同。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因此司法审查一般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
行政复议是一种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的行政活动。复议参加人的构成、参加人的权利义务以及复议活动的步骤、过程、方式、方法,都受到行政复议法的规范,不得偏离法定程序。
行政复议制度的特征使其成为一种重要的解决行政争议的方式,旨在维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促进行政机关的依法行政。
行政不作为类案件的案由确定方法及其适用范围。首先以“诉”作为案由的第一个构成要素,然后加入行政主体类别和不履行特定行政职责或义务作为后续构成要素。具体确定方法以公安机关不履行保护人身权法定职责为例。案由适用范围和确定时间在立案审查阶段,并可根据审理情
税务行政复议的适用范围,包括征税行为、税收保全措施、未及时解除保全措施、强制执行措施等税务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纳税人及其他当事人如认为这些行为所依据的规定不合法,可以向复议机关提出审查申请。摘要的内容涵盖了税务行政复议的主要方面,但不包括规章。
针对该请求,一种观点认为,县政府不能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诉讼。本案中的复议机关市政府是县政府的上级行政机关,因此,对于市政府作出的复议决定,县政府只有服从的义务,不仅没有提起 行政诉讼的权利,也不能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法律没有明确禁止行政主体作为第
行政复议期间,申请人以外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与被审查的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可以向行政复议机构申请作为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要想准确认定利害关系人,首先要明确判断标准。提出条件即申请人提出行政复议申请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受理条件是复议机关初步审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