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复议制度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认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主管行政机关提出复查申请,并由行政复议机关依法对被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的一种法律制度。
(1) 以具体行政行为和争议为前提:
行政复议的前提是行政主体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争议。具体行政行为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益,而行政权的行使又是根据公共利益的需要。由于公共利益与个人权益之间存在不一致,争议不可避免,因此需要行政复议制度来解决争议。
(2) 由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
行政复议是由行政相对人提出申请引起的,复议机关对有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行政相对人是主动方,而行政机关是被动方。行政复议只能由行政相对人提出,因为行政机关有权直接作出行政决定,而行政相对人如果认为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无法通过自身力量得到补救,只能通过国家机关来解决争议。
(3) 是行政机关内部的层级审查制度:
行政复议是上级行政机关或法律规定的复议机关对下级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的制度。因此,行政复议具有上级对下级的监督性质,对行政相对人来说具有救济性质。
(4) 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
行政复议与司法审查不同,法院不能代替行政机关行使行政权,因此司法审查一般只审查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而不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适当性。行政复议则对行政行为的合法性和适当性进行全面审查。
(5) 严格按法定程序进行的行政活动:
行政复议的参加人构成、权利义务、步骤、过程、方式、方法等都由行政复议法规范,严禁偏离法定程序。
行政复议主要针对具体行政行为,也包括一部分抽象行政行为。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可以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包括:
行政处罚是行政复议范围内最主要的具体行政行为。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种类及其复议实践。行政复议第三人可分为多种情况,如行政处罚案件中的受害人或被处罚人、共向被处罚人、不服行政裁决或行政确权的复议案件中的一方当事人等。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可以在复议决定限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法的执行在
行政诉讼案由的新规定。案由是案件名称,反映案件涉及的法律关系性质。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案由尚未具体规定,仅发布了相关通知作为指导。现行案由分为作为类、不作为类和行政赔偿类。在适用案由时,人民法院会面临一些问题,如案由中是否使用“纠纷”二字、行政管理范围
第三人不参加行政复议的可行性,并详细解释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的条件。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复议机构可以通知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但第三人选择不参加不会影响行政复议案件的审理。第三人参加行政复议需满足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加的
行政复议第三人的构成要件及其诉讼权利。行政复议第三人指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为维护权益参加复议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其构成要件包括与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参与复议的时机,以及经复议机关批准。关于其诉讼权利,现行法律对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中的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