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人作为保证法律关系的重要主体之一,在保证法律行为中必须具备适格资格。保证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债权人、主债务人和保证人三个方面。保证人加入保证法律关系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债权人的债权顺利实现,并且是在主债务人的邀请下加入的。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存在委托关系或无因管理关系。虽然我国担保法没有明确规定保证人与主债务人之间的关系,但我们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中对其关系进行分析和澄清,以便更好地适用法律。
保证合同关系发生在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是保证人与债权人之间的法律关系。保证合同关系的主体是保证人和债权人。因此,保证人与主债务人和债权人分别发生法律关系。从主债务人的角度来看,他可以选择任何愿意担保的保证人,而不必考虑其资格问题。而从债权人的角度来看,他需要的保证人必须具备代替主债务人履行债务的能力,因此应该要求保证人具备一定的资格。
保证合同是一种单务、无偿合同,因此保证人对债权人的权利通常是防御性的,而不是积极的给付请求权。具体而言,保证人对债权人有以下权利:
在一般保证合同中,保证人享有先诉抗辩权。这意味着当债权人要求保证人代为履行时,保证人可以要求债权人先对主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只有当主债务人的财产不足以清偿债务时,保证人才需要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债权人未先对主债务人的财产进行强制执行而直接要求保证人代为履行,则保证人可以行使先诉抗辩权。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抗辩权,即使主债务人放弃这些权利,保证人仍然可以行使。此外,保证人还有权行使撤销权和抵销权,这些权利与主债务人所享有的抗辩权类似。
保证债务虽然是从债务,但它也是一种债务,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此,保证人应享有一般债务人应有的权利,例如保证债务已消灭的抗辩、保证债务未生效的抗辩以及未到清偿期的抗辩等。
共同保证的效力问题。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债权人间的效力适用单一保证的规定,根据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有所不同。对于共同保证在共同保证人间的效力,各国立法不同,共同保证人可能负连带债务、享有分别利益或负单纯保证责任。共同保证在保证人与主债务人间的效力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未经保证人同意转让债权的情况。若担保人未同意债务转让,无需承担保证责任;若债权方提出申请,担保人需在原保证范围内承担责任,除非另有规定。债务人主动提出转让需担保人书面同意。担保人和债权方若达成协议禁止转让,未经同意擅自转让,担保人无需对受让人承担保证
保证人的保证期间以及疫情期间房贷延期的问题。保证人的保证期间由当事人双方约定,如未约定则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疫情期间,房贷延期时间由借贷双方协商确定,符合条件的借款人可以申请延期,并支付可能的逾期利息。金融机构对受疫情影响的人群在信贷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