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证人提前还款的性质是否具有追偿权
时间:2024-02-17 浏览:30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我们都知道,在债务纠纷中,保证人是充当着一个重要的作用,那么在保证人承担了保证责任后,是有权可以向债务人追偿权利的。那么保证人提前还款的性质是否具有追偿权呢?手心律师网小编相信您看了以下文章后各位小伙伴会有所收获。
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及实务中的追偿权问题
第一种意见:追偿权的范围在债务履行期满后
根据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保证人在承担保证责任后享有追偿权。实际操作中,保证人通常在债务履行期满后行使追偿权。这种情况下,保证人追偿的范围包括偿还债权人的债务本金和利息。
第二种意见:追偿权的范围在债务履行期满前
另一种意见认为,保证人在债务履行期满前偿还债务后即可行使追偿权,但追偿范围仅限于债务本金和截至还款时的利息。
第三种意见:保证人无追偿权
第三种意见认为,保证人在债务履行期满前提前偿还债务时,不享有追偿权。保证责任是在债务履行期满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产生的。因此,保证人在债务履行期满前还款属于不当得利,保证人有权要求债权人予以返还。小编支持第三种意见。保证是指保证人为债务人履行债务提供担保的行为,是一种代偿行为。保证人的设定是为了确保债权人能够实现债权。保证人相当于债务人身后的第二道保护,当债务人无法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保证人享有追偿权的原因在于保证人实际上是为债务人履行债务。尽管担保法第三十一条规定保证人具有追偿权,但该权利仅限于保证人已履行保证责任的情况下。保证责任指的是当债务人到期不能清偿时,保证人根据自己的承诺实际承担的责任。根据担保法第六条的规定,保证是指保证人和债权人约定,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按照约定履行债务或承担责任的行为。因此,保证人应在债务履行期满后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承担保证责任。从审判实践中的具体案件来看,保证人提前偿还借款的动机不明确,存在债权人与保证人串通损害债务人利益的可能。在市场经济下,市场主体总是追求利益最大化。保证人提前替债务人偿还债务并不符合常理,也对保证人自身没有利益。因此,有可能存在损害债务人利益的动机。举个例子,债权人是外地企业,而保证人和债务人在同一地区。在债务履行期满之前,债务人的经营业绩急剧下滑。债权人给保证人出具了还款证明,但保证人是否真实还款情况不明。在这种情况下,保证人向法院起诉行使追偿权。根据分析,保证人可能担心债务人在债务履行期满后无力还款。债权人也有相同的担忧,而且由于其自身是外地企业,考虑到以后起诉债务人不能还款时的不便。因此,保证人和债权人的利益结合可能导致保证人提前行使追偿权的情况出现。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债权人收债的合法途径
债权人收债的合法途径和债权收取的必备条件。合法途径包括强制执行公证法、优先受偿权法、保证人优先追偿权法和代位追偿法。债权收取需要证明债务关系存在的凭证、债务人的明确资料和债务人可供执行的财产清单,同时债权人需注意诉讼时效规定。文章提供了多种合法有效的
-
保证人的定义和责任
保证人的定义、责任范围及其在法律中的地位。保证人可以为各种形式的债务提供担保,其责任范围与主债务人相当。多个保证人共同承担全部债务责任,但债权人的请求需遵循法律规定。保证人的债务从属于主债务,其追偿权有条件限制。预先行使追偿权需满足特定条件,如债务人
-
如何判定欺诈担保
新《民法典》下欺诈担保的判定及相关法律规定。新的司法解释取代旧《担保法》及其相关解释,解决了冲突条款问题。欺诈担保定义为债务人与债权人串通欺骗担保人提供保证的行为。保证人在特定情形下免责,并享有追偿权和参与破产财产分配的权利。
-
最高人民法院保证人追偿权的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保证人追偿权的规定。根据该规定,保证人在承担连带责任保证后,有权向其他保证人追偿,不受债权人是否向未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主张过保证责任的影响。担保人行使追偿权的条件包括已经承担担保责任、不超过诉讼时效期间以及承担担保责任时主观上没有过
-
违法分包承担连带责任的追偿权
-
担保人有没有追偿权
-
担保人的追偿权如何行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