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案件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国家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侵犯其合法权益时,依照《行政诉讼法》规定的程序提出起诉,由人民法院立案处理的行政争议案件。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行政诉讼必须具备四个基本条件:
原告必须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案件需要明确被告,即被认为违法或不当的国家行政机关。
原告必须提出明确的诉讼请求,并提供与之相关的具体事实根据。
行政案件必须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并符合受诉人民法院的管辖权。
这四个基本条件是人民法院审查起诉和受理案件的依据。根据这些条件,人民法院对符合条件的案件予以受理,对不符合条件的案件进行裁定不予受理或驳回起诉,从而判定行政案件的成立与否。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的有关规定,人民法院对申请执行的行政案件进行不同的执行处理:
(1) 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不予执行。
(2)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不予执行。
(3)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不履行,法律、法规规定可以由行政机关依法强制执行,也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人民法院应予执行。
(4) 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在法定期限内不提起诉讼又不履行,行政机关依法没有强制执行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的,人民法院应予执行。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人民法院在执行过程中是否主动促进执行和解的问题。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不会主动促进执行和解,和解协议是由被执行人和申请执行人自愿协商达成的。当事人可以自愿协商达成和解协议,依法变更生效法律文书的内容。法院可以裁定中止执行,并规定了法院受理强制执行申请
行政强制执行的定义、特征、执行种类和实施方式。行政强制执行是行政机关或法院对不履行行政决定的相对方采取强制手段,促使其履行义务的行为。其特征是执行主体包括行政机关和法院,执行对象范围广泛,包括物、行为和人。执行方式分为直接执行和间接执行,间接执行包括
纪检委是否受理征地拆迁问题。纪检机关并不管辖此类纠纷,争议产生时应向本地人民法院提交请求,并明确赔偿方案、行政复议和诉讼权利等。市、县级人民政府需告知房屋征收补偿费用,未提出复议或诉讼的,依法裁决并申请强制执行。同时,征地拆迁纠纷可通过行政裁决机制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