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行政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前,必须事先催告当事人履行其义务。
如果催告书送达十日后当事人仍未履行义务,行政机关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申请时需提供以下材料:强制执行申请书、行政决定书及其事实、理由和依据、当事人的意见和行政机关的催告情况、申请的执行标的情况,以及其他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材料。
人民法院在接到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申请后,应在五日内受理。如果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受理的裁定有异议,可以在十五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十五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裁定。
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的强制执行申请进行书面审查,如果材料齐全且行政决定具备法定执行效力,除非符合《行政强制法》第五十八条规定的情形,人民法院应在受理之日起七日内作出执行裁定。如果人民法院发现以下情形之一,可以在作出裁定前听取被执行人和行政机关的意见:(一)明显缺乏事实根据;(二)明显缺乏法律、法规依据;(三)其他明显违法并损害被执行人合法权益的。
人民法院应在受理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如果裁定不予执行,应说明理由,并在五日内将不予执行的裁定送达行政机关。
如果行政机关对人民法院不予执行的裁定有异议,可以在收到裁定后十五日内向上级人民法院申请复议,上级人民法院应在收到复议申请后三十日内作出是否执行的裁定。
在行政强制法实施前,只有公安、国安、海关、工商、税务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拥有行政强制执行权。然而,现行的行政强制法将这一范围抽象地扩大了,主要包括两种情况:一是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的强制拆除;二是在符合特定条件时对金钱给付义务的强制执行。当出现上述两种情况,并且符合一定条件时,广泛的行政机关都有自行强制执行的权力,例如交通局可以拍卖扣押车辆以抵缴罚款,国土局可以强制拆除违法建筑等。
人民法院对行政机关提出的强制执行申请的审查内容,包括实质审查和程序审查两个方面。实质审查主要审查申请材料的真实合法性、证明能力和事实法律依据;程序审查则主要审查申请机关的主体资格、行政强制执行权和被执行人的行为。通过这两方面的审查,人民法院确保执行申
滞纳金缴纳的法律性质、特点和界定。滞纳金具有法定性、强制性和惩罚性的特点。滞纳金是税务机关对未按时缴纳税款的纳税人征收的附带征收。关于滞纳金的法律性质,存在损害赔偿说、行政处罚说、行政秩序罚说和损害赔偿兼行政执行罚说等不同观点。
行政强制法的定义、内容和行政强制权委托的要求。行政强制法规范行政机关的强制行为,包括行政强制措施和行政强制执行,旨在保护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权益。法律对行政强制措施的实施主体、范围、实施人员等进行了明确规定,同时限制了行政强制执行的实施时间和方式。
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法定期限内当事人未提出申请的,即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强制执行生效法律文书以实现实体权利的权利。申请人是公民的,申请执行的期限为1年,申请人是行政机关、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为18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