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登记保存是行政处罚案件调查程序中的一种执法手段,根据《行政强制法》第三十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当证据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时,行政机关负责人可以批准先行登记保存。在七日内,行政机关应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并禁止当事人或有关人员销毁或转移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目的是保全证据并确定是否立案调查,但不具有可诉性。
行政强制措施是根据《行政强制法》规定的,用于制止违法行为、防止证据损毁、避免危害发生、控制危险扩大等情况下,对公民的人身自由或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财物实施暂时性限制或控制的行为。与先行登记保存相比,行政强制措施的适用范围更广泛。行政强制措施是具体的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
先行登记保存是基于职权主义对当事人权利的限制。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当事人或有关人员在七日内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但先行登记保存并不涉及物权的转移,而是对处分权进行限制,即禁止销毁或转移证据。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原则上应由当事人保管,当其他有关人员占有该证据时,则由该占有人保管。在七日内,无论是谁占有该证据,都应保持证据的先行登记保存状态,不得发生占有的转移或灭失。
而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查封、扣押的当事人财物,在查封、扣押期间临时具有公共财产性质,由行政机关或第三人保管,因此占有发生了转移,当事人不能再掌握或保管查封、扣押的财物。
先行登记保存是一种调查手段,旨在保障调查顺利进行。其重点是以登记的形式对可能灭失或以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保存。先行登记保存主要适用于物证和书证。证据是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一切有助于证明案件真实的材料都可能成为证据,涉案物品可以成为物证。因此,涉案物品也可以成为先行登记保存的对象。然而,将大量涉案物品作为物证进行先行登记保存过于牵强,因为先行登记保存针对的是证据而不是财物。对于作为物证的物品可以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固定。执法人员应根据案情进行裁量,如果涉案物品的价值大于作为证据的价值,或者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补强该证据,就不能以证据的名义进行查封或扣押,否则可能滥用行政权力。
《行政处罚法》规定应在七日内及时作出处理决定,但未进一步明确处理决定的后续处理情况,导致不同的理解。有观点认为立案调查即为处理决定,一旦作出此决定就符合《行政处罚法》的规定。然而,这种观点无视了处理决定的实质内容。根据法律规定,行政机关只有7日的先行登记保存时间,超过该期限则无权限。对于当事人而言,法律规定在此期间不得销毁或转移证据,意味着除此期间外可以销毁或转移证据。另外,先行登记保存的强度明显弱于查封、扣押的行政强制措施,查封扣押仅有30日期限,先行登记保存不可能超越查封扣押的强度和期限,更不可能无限期地控制当事人的财物直至没收。
对于处理决定的理解,应从调查程序和涉案物品两方面入手。调查程序分为应当立案和不予立案两种情况。对于涉案物品的处理,可以参照《行政强制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进行解释:对于违法事实清楚且需要立案调查并继续控制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的情况,应采取行政强制措施,将先行登记保存的证据转为查封或扣押;对于不需要立案调查或不需要继续控制该证据的情况,应在七日期限内及时解除先行登记保存,超过期限的视为自行解除先行登记保存。
协警纹身的合法性以及协警的招聘和资格条件。协警纹身的规定因地区而异,小面积纹身一般不影响报考,但大面积纹身则在招聘中无先例。协警招聘要求包括学历、体能测试、文化考试、体检和政审等。辅警资格条件和辅警转正条件也包括年龄、学历、法律知识和岗位经历等要求。
民用客机遇险时的法律规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用航空法》,机长在遇险时有特殊权力,需采取抢救措施并保障乘客安全。同时,机长还需及时报告事故情况。对于民用航空器致害责任,法律有明确规定。而对于非民用航空器所致的损害,尽管存在法理上的国家赔偿可能性,但
人民陪审员与法官的区别。人民陪审员身份临时且随机选取,而法官具备固定身份和专业法律知识。人民陪审员的名额由基层法院根据审判需要确定,且候选人的筛选和审查过程严格。审判人员在一定情形下需要回避,如与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等,以确保公正处理案件。
某县工商局对A公司非法开采长石的处理过程及争议焦点。工商局接到相关部门的函件称A公司非法开采长石,超出核准经营范围。经过调查,工商局认定A公司存在非法开采销售矿产资源的行为,并对其采取了行政强制措施。然而,复议机关认定工商局的行政强制措施决定证据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