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01年秋,甲承建某招待所一项工程期间,因资金不足,向乙借款10万元,由招待所作保证人。当时,甲与招待所之间的工程帐目尚未结算,招待所原任所长在借据上注明"招待所以甲在招待所的工程款担保",并盖了公章。借期届满,甲未还款,招待所新任所长以"后经多方结账发现,招待所担保时已不欠甲工程款"为由,亦拒绝向乙承担责任。乙遂起诉,要求招待所按连带责任保证承担还款义务。
[争议]
针对招待所与乙之间保证合同的效力以及招待所的责任承担问题,产生了四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保证合同无效,招待所应对乙的借款损失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理由是,招待所用甲已不存在的工程款作担保的行为构成欺诈,依照民法通则第五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的规定,属于无效民事行为。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后,当事人应按各自过错承担相应责任。招待所具有明显过错,应赔偿乙大部分借款损失;乙未核实甲在招待所的工程款余额,草率接受担保,亦有一定过错,故应自行承担小部分借款损失。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保证合同可撤销,待其撤销后,招待所应对乙的借款损失承担主要赔偿责任。理由是,招待所用欺诈手段与乙订立的保证合同,依照合同法第五十四条第二款的规定,属于可撤销合同。乙可以行使撤销权,但合同被撤销的法律后果与合同无效基本一致。
第三种意见认为,该保证合同有效,但招待所的保证责任应予免除。理由是,该保证合同虽可撤销,但因乙未主张撤销而有效,招待所应当履行"以甲在招待所的工程款担保"的约定义务。现查明招待所担保时甲已无剩余工程款,故其不再承担保证责任。
第四种意见认为,该保证合同有效,招待所应当履行连带责任保证的义务,向乙偿还全部借款。
[解析]
笔者赞成第四种意见。理由归纳如下:
其一,招待所向乙承诺"以甲在招待所的工程款担保",性质上属于意思表示有部分错误,而不是欺诈。
在民法理论上,意思表示是指当事人向外部表明其意欲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行为。意思表示错误是指表意人非故意的表示与意思不一致,即表意人因认识不正确或欠缺认识,导致内心的真实意思与外部的表现行为不一致。而欺诈是指故意欺骗他人,使其陷于错误判断,并基于此错误判断而为意思表示的行为。本案中,招待所原任所长在签署担保意见时,误认为甲仍有较多工程款在招待所,并无欺诈乙的故意,故应认定为意思表示有部分错误,而不应认定为欺诈。
诉讼过程中申请人自愿解除保全措施或申请撤诉的情况,以及被申请人提供财产担保和其他应解除保全措施的情形。当申请人提出解除保全措施或撤诉并得到法院许可时,保全措施目的已不存在,法院应及时解除诉前保全。同时,法院应严格审查被申请人提供的担保,担保可以是现金
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主要内容涉及保证人在债务承担、一般保证、连带责任保证和最高额保证等不同情况下的保证期间及其责任。在债务转让、债权转让和主合同变动等情况下,保证人的责任也有所不同。此外,还规定了保证期间的特殊情形如中断、中止和延长等不受
连环追尾相撞情况下各方责任的确定和划分。根据不同情形和机动车驾驶人的过错程度,确认相应责任。在高速连环追尾中,后车多数情况下需承担主要责任。同时,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会根据当事人的行为对事故的作用和过错程度来确定责任。专业律师可提供更详细的法律建议。
一般保证的保证人在主合同纠纷未经审判或者仲裁,并就债务人财产依法强制执行仍不能履行债务前,对债权人可以拒绝承担保证责任。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与债权人未约定保证期间的,债权人有权自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