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7月12日,李某、周某与某银行签订汽车消费借款合同,约定李某向银行借款50000元用于购买汽车一辆,期限为2年,由周某对该借款提供连带责任保证,保证范围为汽车消费借款合同项下借款本金、利息、逾期利息、复利、罚息以及其他应由借款人李某交付的一切费用和因本合同引起的有关法律费用,保证其间为贷款到期日起2年。同日,银行作为抵押权人又与李某签订抵押合同,约定由李某以其所购买的汽车向银行提供抵押担保。抵押车辆也根据抵押合同在车辆管理所进行了抵押登记。
2003年7月18日,银行依约定向李某发放贷款。但李某未按约定按时偿还借款本息,截至2005年7月31日,李某已欠原告借款本息共计40000元。保证人周某亦未履行保证义务。银行遂向法院起诉,要求李某偿还借款本息,并对抵押车辆依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车辆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同时要求保证人周某对李某的全部债务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法院经审理后判决李某偿还所欠银行借款本息,银行对车辆享有依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车辆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而周某则对于抵押车辆依法折价、拍卖、变卖不足清偿主债务的部分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保证和抵押是债权人为保障其债权实现而采取的担保方式。保证是指在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之外附加第三人的一般财产作为债权实现的总担保,而抵押是指以债务人或第三人的特定财产作为抵偿债权的标的,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将财产变价,并从中优先受偿。我国《担保法》对保证和抵押都有具体的规定。在本案中,银行采取了保证和抵押两种担保方式来保障债权。
本案中的汽车消费借款合同和连带责任保证合同构成了两个合同。汽车消费借款合同是主合同,连带责任保证合同是在主合同规定的履行期间届满下,债务人没有履行债务时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合同。同时,银行与李某签订的抵押合同以所购车辆设定抵押,并进行了抵押登记。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18条规定,连带责任保证的债务人在主合同规定的债务履行期届满没有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履行债务,也可以要求保证人在其保证范围内承担保证责任。而根据该法第53条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物所得的价款优先受偿;协议不成的,抵押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在本案中,根据我国《担保法》第28条规定,同一债权既有保证又有抵押的情况下,保证人对抵押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而抵押则是典型的物的担保方式。因此,在本案中,银行首先享有依法折价或以拍卖、变卖抵押车辆所得价款优先受偿的权利。保证人周某只对抵押权以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
借名购房存在的两个问题。首先是合同的效力问题,借名购房合同可能会被认定为无效,因为政府推出安居房等是为了改善特定人群的居住条件,如果借名购房合同有效,则会使不符合条件的人购买这些房产,违背了政府初衷。其次是房屋买卖的风险问题,包括名义买房人反悔和房产
小产权房买卖合同的效力认定和处理原则,以及遇到拆迁时的法律问题。小产权房不能向非本集体成员转让或出售,买卖合同的有效性取决于具体情况。合同无效后,买受人需返还房屋,出卖人补偿买受人添附部分价值。拆迁时,购房人非合法产权人,无法获得产权拆迁补偿,但可通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保证担保与保证保险在合同内容、主体、性质、保证范围、保证程度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处于并存关系。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等,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