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
2002年被告林甲因需资金周转,便向原告下属城区农村信用社申请贷款,2002年9月29日被告林甲、李某与原告下属城区农村信用社签订了抵押担保借款合同一份,约定被告林甲向原告借款30000元,借款期限一年,月利率6.6375‰,逾期利率为9‰,被告李某以自己拥有的位于县农业局老家属房的房屋为该笔借款提供抵押担保,被告李某同时向原告出具了抵押担保承诺书,在签订该抵押担保合同时,被告林乙也向原告出具了保证担保承诺书,自愿为该笔借款提供保证担保。借款到期后被告林甲未归还此笔借款本息,经原告催促,被告林甲、李某、林乙均在原告催款通知书签名,之后三被告仍未还款。
【分歧】
对该承诺书是否具有法律约束力,存在两种不同意见:
第一种意见认为该承诺书不是借款合同的从合同,对双方不具有约束力。因为该承诺书不是被告林甲贷款担保的正式保证文书,而是被告林甲贷款之前向原告出具的他人愿意担保的意向书,不是借款合同的从合同,对双方不具有约束力。
第二种意见认为该承诺书系被告林乙真实意思表示,具有保证担保的法律效力。因为在被告林甲、李某与原告签订抵押担保借款合同时,被告林乙又向原告出具了保证担保承诺书,自愿为该笔借款提供担保,该笔借款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分析】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首先,我们来分析下该承诺书的性质。该保证担保承诺书是被告林乙在被告李某与原告签订抵押担保合同时出具的,并且自愿为该笔借款提供保证担保,符合保证合同的书面性、要式性、从属性特征。我国《担保法解释》第22条第1款规定:第三人单方以书面形式向债权人出具担保书,债权人接受且未提出异议的,保证合同成立。因此,该保证担保承诺书符合法律规定,依法对双方具有法律效力。
其次,我国《物权法》第176条中规定:被担保的债权既有物的担保又有人的担保的,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或者发生当事人约定的实现担保物权的情形,债权人应当按照约定实现债权;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债务人自己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应当先就该物的担保实现债权;第三人提供物的担保的,债权人可以就物的担保实现债权,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本案中原告与被告林甲、被告李某在自愿基础上签订的抵押担保借款合同,在借款申请书中就约定了被告林乙是该笔借款的担保人,在该抵押担保借款合同签订时被告林乙自愿为该笔借款提供保证担保并向原告出具了保证担保承诺书,依该保证担保承诺书约定,该承诺书作为借款合同的附件,等同于正式保证担保合同,借款到期后,原告向被告催款时,被告林乙又自愿在催款通知书上签名。因此该保证担保承诺书符合这一法律规定,也合法有效
债务转移中保证人的责任问题。当债权既有保证人的保证担保又有物权担保时,保证人对除物权担保外的债权承担保证责任。在主债务未受清偿时,优先实现物权担保来满足债权。债权人放弃物的担保会导致保证人在相应范围内免除保证责任。通过案例分析了这一过程的具体运作。
保证担保与保证保险在合同内容、主体、性质、保证范围、保证程度以及适用法律等方面的差异。保证合同是购房借款合同的附属合同,与主合同存在主从关系,而保证保险合同与主合同处于并存关系。保证担保的范围包括主债权及利息等,而保证保险责任仅限于保险合同约定的保险
古董字画买卖合同纠纷中的欺诈行为成立标准。原告魏某购买被告魏某的古画,但未签书面合同。后原告妻子持画要求退画返钱未果并诉诸法院主张被告欺诈。法院认为原告未能证明被告承诺并保证古画为真迹,因此驳回其诉讼请求。文章还分析了古画行业的交易习惯和留置行为在合
中国《担保法》中关于保证期间是否可以中断的问题。保证期间可以中断,如果债权人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保证期间将适用诉讼时效中断的规定。保证期间具有积极效力和消极效力,旨在平衡债权人和保证人的利益,确保责任的有效履行并在一定条件下减轻保证人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