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公证是指在房产所在地或房产合同当事人一方所在地或房产合同签订地的公证处进行的公证程序。通过房产公证,可以确保房产交易行为的真实性。
民事行为的真实性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行为确系行为人所为,即行为人亲自实施交易行为;二是行为人所为确系本人真实意思的表示。在房产交易中,交易人亲自实施交易行为通常没有问题,但问题往往出现在交易人对交易物的错误认识导致的行为上。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因重大误解或受欺诈而签订的合同属于非真实意思表示,可以被撤销。在房产交易中,购房人可能基于房产商不真实的宣传签订商品房预售合同,或受让人可能因对房屋瑕疵不知情而签订房屋转让合同,这些合同都属于非真实意思表示的情况。然而,由于大多数当事人对法律不熟悉,往往误以为自己已经在合同上签名盖章,无法改变既成的事实。随着社会法律知识的普及和律师业务的拓展,这种情况下提起诉讼要求撤销交易行为的案件将会增加。
通过房产公证,公证机构将对交易人进行严格、详细的询问、告知、审查程序,并采取证据保留措施。这样可以确保交易人充分、详尽地交流相关情况,全面、具体地表达自己的意见,从而保证意思表示的真实性,有效地避免此类问题的发生。
房产交易涉及的法律较多,不仅受到专门的房地产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范,还受到我国民法通则、合同法、担保法、继承法、婚姻法和公司法等法律的调整。保证房产交易行为的合法性,最大的难点在于确保交易行为不与任何法律规定相抵触。然而,绝大多数交易人并不具备高水平的法律知识。
通过将公证作为房产交易的必经程序,可以让具备全面掌握并正确理解相关法律规定能力的专业法律人员对交易行为进行审查,从而确保交易行为的合法性。
公证证据的效力,包括公证效力概念、公证的证据效力概念以及公证书在诉讼中的证据地位。公证效力指公证机构所出具的公证文书在法律上的效果和约束力,包括公证的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公证书在诉讼中具有高于其他文书的证据地位,其证据效力也
房产公证的法律效力及其限制。公证具有证据效力、强制执行效力和某些法律事项的生效要件等三大效力。然而,房产公证存在限制,如没有房产证无法进行公证,且公证效力不能对抗房产证。在房产交易中,还需关注房屋是否存在抵押、查封、扣押等情况,以确保交易合法性和安全
夫妻房产公证后的财产归属问题。房产公证后不一定算共同财产,需依据公证的具体内容确定。结婚后房产可以进行公证,明确归属和份额,避免纠纷。婚后公证房屋具有法律效力,但需满足一定条件。
婚后共同购买房子的归属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婚后共同购买的房子通常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若无约定,视为共同财产。分割原则包括双方协商优先和法院根据具体情况判决。此外,离婚时房产公证有用,能明确房产归属、增强协议法律效力和简化离婚程序,但公证内容需真实合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