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明法律行为是指公证机构对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行为进行认证的一项基本业务。常见的法律行为包括:
1. 各种经济合同,如房屋买卖合同、租赁合同、承包合同、贷款合同、抵押合同、股权转让合同、设备转让合同、技术转让合同等;
2. 各种民事协议,如赠与协议、财产分割协议、婚前财产约定、赔偿协议、民间借款协议、赡养协议、遗赠抚养协议等;
3. 收养和认领亲子;
4. 继承;
5. 各种单方法律行为,如遗嘱、委托、赠与、声明、承诺等;
6. 特定和不特定多数人参加的现场活动,包括招标投标、拍卖、抽签、摇奖等。
证明有法律意义的事实是指除法律行为之外,对当事人设立、变更、终止法律关系产生一定影响的客观事实。公证机构所证明的有法律意义的事实主要包括:
1. 法律事件,如出生、死亡、不可抗力、自然灾害、意外事件等;
2. 其他法律事实,如亲属关系、婚姻状况、学历、经历、职称、身份等。
证明有法律意义的文书是指在法律上具有特殊意义或作用的文件、证书、各种文字材料的总称。公证机构所证明的法律文书主要包括:法人营业执照、董事会决议、专利注册证书、商标注册证书、公司章程、各种表格、记录、纪要等。
根据相关规定,公证机构可以对经过公证的、以给付一定货币、物品或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并且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应受强制执行意思表示的,明确具有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进行认证。当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文书中规定的义务时,债权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八条的规定,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保全证据是指公证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在诉讼发生之前对可能会灭失、毁损或以后难以收集到的证据采取一定措施,提前收集、固定并保管的活动。
提存是指债务已到清偿期限,如果由于债权人方面的原因导致债务人无法履行其给付义务时,债务人将给付标的物提交给公证机构,然后由公证机构转交给债权人的行为。随着市场的发展,目前的提存概念已经扩展。在当事人之间达成的交易中,如果约定了必须满足一定条件才能给付标的物,当事人可以预先将给付标的物的全部或一部分提存到公证机构,待条件满足时,再由公证机构将给付标的物交付给债权人。
最高人民法院针对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规定统一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规制,明确了公证行为可诉纠纷的案件范围,确定了公证侵权纠纷的诉讼主体,并区分了公证赔偿责任的承担方式。规定有助于规范公证行为,保护当事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
关于公证活动相关民事案件的审理规定。文章明确了公证机构作为被告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的受理情况,以及公证书变更、撤销或确认无效的受理方式。同时,规定了公证书争议的民事诉讼处理方式,并明确了公证机构的过错认定情形和虚假证明材料的赔偿责任。此外,文章还规定了
公证员的定义与职责。公证员是根据法律规定取得执业证书的专业人员,在公证处从事公证事务并行使国家证明权。他们承担受理和承办公证事项、草拟和出具公证文书等职责。此外,公证员专业职务分为不同等级,旨在提高公证人员的专业水平并保证公证质量。担任各级公证员职务
公证员的资格和条件。文章详细阐述了担任公证员所需具备的条件,包括国籍、年龄、品行、职业经历、通过国家司法考试等要求。同时,文章还介绍了公证员的任命程序、职业要求、禁止行为以及免职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