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执法管辖权的争议一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为了保证行政执法的效率和人民福利的增进,需要及时解决这些争议。下面将介绍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解决的一些规则。
1、设定相关期限:应当设定解决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的期限,包括提起争议裁决的期限和作出争议裁决的期限等。
2、行政主体的义务:与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有关的行政主体应当及时履行解决争议的义务。例如,行政主体在发生管辖权争议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将争议提交到有权裁决的机关;有权裁决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的行政主体应当在法定期限内尽快作出裁决。
3、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为了确保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能够及时获得裁决,应当允许行政相对人提出要求裁决的权利。例如,可以向共同上级机关申请指定管辖,如果没有共同上级机关,则可以向各上级机关之一申请。受理申请的机关应当在十日内作出决定。
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是一种解决行政程序僵局的方式,不涉及行政相对人实体利益的重新分配。因此,应当遵守一裁终局的规则,以免行政执法管辖权长时间处于不确定的状态。
1、不再提供救济程序:无论是行政主体还是行政相对人,即使对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不服,也不再提供救济的法律程序。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一经作出并送达到相关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即产生了不可再争的执行力。
2、提起行政救济的附带理由:如果行政相对人认为行政主体作出的管辖权裁决违法,可以作为不服具体行政行为而提起行政救济的一个附带的理由,请求行政复议机关或者法院审查。如果行政相对人对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的异议成立,则该具体行政行为应当认定为有瑕疵的行政行为。
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必须以书面形式进行,具体规则如下:
1、符合公文制作要求: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必须符合行政主体公文制作的要求,以文字形式记录全部内容,不得以其他形式记录与行政裁决有关的内容。
2、送达要求: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书必须按照法定程序送达相关的行政主体和行政相对人,否则该裁决书不产生法律效力。
3、错误的影响:如果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书发生文字、计算、标点符号等错误,除非这种错误会导致相反的结论,否则不影响该裁决书的效力,行政主体可以自行更正。
4、紧急情况下的口头裁决:在行政紧急情况下,行政主体可以口头形式作出行政执法管辖权争议裁决,但事后应当制作裁决书或者书面记录存档备查。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