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管辖是指适用于一般行政案件、按照一般标准确定的管辖。根据相关法律规定,地域管辖的一般标准是:行政案件原则上由最初作出具体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某男,张家港人,在2008年来到合肥,在2010年向A借款,但至今未归还。于2011年1月,A将某男起诉至法院,某男辩称自己居住时间不满一年,并提供了暂住证,暂住证上显示其居住时间为2010年3月1日起,即离起诉期还有一个多月。A提供了某男在2009年在合肥开设公司的证明,法院判决认定管辖权仍属于当地法院。某男不服一审判决,提起上诉。目前,某男在合肥另外一个区被找到,根据报案记录,该区房主称某男曾租住其住宅并用作办公室。现在的问题是,地域管辖权中级法院会做出怎样的判决?
根据案情,地域管辖权中级法院应维持一审裁定。
根据地域管辖的一般标准,行政案件应由最初作出具体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在本案中,A作为原告,应向被告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而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也在当地,因此地域管辖权仍然属于当地法院。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有些行政案件经过行政复议后,涉及到两个行政机关。在这种情况下,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向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中的裁定管辖,包括移送管辖、指定管辖和管辖权的转移。文章详细解释了这些管辖方式的概念、应用场景和相关原则,如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保障公正等。若对行政诉讼管辖有疑问,有在线律师提供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