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基地权属纠纷存在以下问题:
1. 取证难:大部分宅基地权属纠纷是由于土地权属证明文件缺失或者文件上载明的宅基地边界与实际使用的宅基地尺寸不一致导致的。这导致争议双方在建房时因边界不清而引发争议,而这类争议时间长、土地使用权变化大,因此取证困难。
2. 周期长:宅基地权属纠纷需要先行经过行政机关处理的前置程序,只有当事人对行政机关处理决定不服时才能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法院只能维持或撤销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如果法院撤销处理决定,行政机关需要重新作出处理决定,可能会出现无限循环的情况。这导致争议双方在该过程中消耗大量精力、财力和物力,而诉讼本身是一种高风险活动,最终结果也不一定能令人满意。
3. 启动难:各部门相互推诿导致当事人启动处理程序困难,无法正常状告。
4. 标准杂:不同处理部门的处理标准不统一。对于同一起纠纷,不同的处理机关和办案人员可能会有不同的处理意见,导致当事人无所适从,引发不满情绪,甚至有些当事人因冲动而走上艰难的上访之路。
根据《土地管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宅基地权属争议处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 协商:争议双方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协商,表达自己真实的意愿。协商处理的内容不得违反国家法律规定或社会公德,不得侵害国家、集体以及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2. 调解:如果争议双方无法达成和解协议,或者一方对调解协议反悔,应以书面形式向人民政府或土地主管部门申请调解。县级以上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宅基地权属争议案件的调查和调解工作。个人之间或个人与单位之间发生的争议案件,也可以根据当事人的申请,由乡级人民政府受理和处理。
3. 行政裁决:人民政府或土地主管部门在受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案件后,如果未达成调节协议,应提出调查处理意见,并在5个工作日内报上级或同级人民政府作出处理决定,即行政裁决。对于这种行政裁决,当事人既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即具有法律效力。
4. 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当事人可以向行政机关提起行政复议或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情况包括:对有关人民政府对调查处理意见作出的处理决定不服,或对宅基地权属争议当事人的申请,有关的人民政府作出的不予受理决定不服。
在人民法院受理宅基地权属争议案件之前,该争议需要经过相关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理决定。此外,任何一方当事人不得改变宅基地的现状,不得破坏宅基地上的房屋、林木及其他附属物的现有状态。只有在纠纷解决后,权利人才能行使其权利。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农村宅基地征收与补偿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国家可以依法征收或征用土地并给予补偿。征收宅基地的补偿项目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等。同时,也讨论了农村宅基地纠纷的处理方法,包括保护国家、集体的宅基地所有权和公民、法人的宅基地使用权。
宅基地拆迁补偿纠纷的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行政处理、司法解决以及人民调解等多元化解决方式。协商为首选方式,行政处理和司法解决由相应政府机构进行,而人民调解则通过调解委员会进行。当事人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解决方式,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A县某种业经营部经销的杂交水稻种子名称与审定名称不符,被A县工商局认定为假种子并进行处罚的案件。争议焦点在于是否属于一事再罚。作者认为该案属于一事再罚,因为农大公司在不同地区的销售行为涉及使用未经审定的品种名称,已经受到B县工商局的行政处罚。尽管A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