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7条的规定,行政案件的一般管辖原则是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法院管辖。同时,经复议的案件,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那么该案件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的人民法院管辖。
对于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的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解释》第9条第1款的规定,该类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其中,“原告所在地”包括原告的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而“经常居住地”是指公民离开住所地连续居住满1年以上的地方,“被限制人身自由所在地”是指公民被羁押、限制人身自由的场所的所在地。
行政诉讼是个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以及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是一种有效的诉讼方法,通过行政诉讼,当事人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它规定了人民法院、诉讼当事人以及其他诉讼参与人在诉讼活动中的行为,以及在诉讼活动中形成的诉讼法律关系。行政诉讼法是一种诉讼程序法,其主要目的是确定诉讼参与人的法律地位和相互关系。
从学理上来说,行政诉讼法可以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上的行政诉讼法是指由国家立法机关依据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专门、完整法律形式的行政诉讼法典,通常被称为“民告官”。而广义的行政诉讼法则是指凡是在内容上属于规定行政诉讼问题的法律规范,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属于行政诉讼法的范畴。
我国《行政诉讼法》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如下:
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行政案件的权限规定。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大多数行政案件,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专业技术性强和影响大的案件,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而最高人民法院则管辖全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行政案件。
行政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和级别管辖以及地域管辖。基本原则包括便于当事人参与诉讼、有利于法院审理和判决等。级别管辖是按照法院组织系统划分不同层级法院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地域管辖是同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包括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
凡是诉讼与我国法院所在地存在一定实际联系的,我国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司法管辖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涉外民事诉讼案件行使专属管辖权,充分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此项规定的目的是扩大我国对被告住所在中国领域外的涉外合同或财产权益纠纷的管辖权。即
共同管辖是指两个以上的法院对同一个诉讼案件都有合法的管辖权的情况。对此,行政诉讼法第20条规定: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由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对此,行政诉讼法第22条第2款规定:人民法院对管辖权发生争议,由争议双方协商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