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的管辖范围是如何规定的
时间:2024-09-22 浏览:27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诉讼的定义和概述
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人民法院请求司法保护的一种法律活动。通过对被诉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人民法院解决特定范围内的行政争议。
行政诉讼的管辖范围
一、基本原则
行政诉讼的管辖范围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 便于当事人参加诉讼,特别是便于作为原告的行政管理相对人参加诉讼。
- 有利于人民法院对案件的审理、判决和执行。
- 有利于保障行政诉讼的公正、准确。
- 有利于人民法院之间工作量的合理分担。
二、级别管辖
级别管辖是指根据法院的组织系统来划分上下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 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
-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以下第一审行政案件:
- 确认发明专利案件和海关处理案件。
- 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 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包括以下情形:
- 被告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基层人民法院不适宜审理的案件。
- 社会影响重大的共同诉讼、集团诉讼案件。
- 涉及重大外事、涉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地区的案件。
- 其他重大、复杂案件。
- 高级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中国范围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三、地域管辖
地域管辖,又称区域管辖,是指同级法院在各自辖区内受理第一审案件的分工和权限。
- 一般地域管辖:行政案件按照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划分管辖,包括:
- 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特殊地域管辖:指针对特别案件所列举的特别管辖情形,包括:
-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当事人选择其中之一进行诉讼时,可以在同一法院诉讼解决行政行为造成的人身和财物损失。
- 因不动产提起的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 共同地域管辖:当两个以上人民法院对同一案件都有管辖权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法院起诉,这是一种补充管辖方式。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派出所偏袒他方应对策略
当派出所偏袒他方时,投诉者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投诉者可以向当事派出所的领导投诉或向上级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并可以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行政复议机关将对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合法性和适当性审查,并作出行政复议决定。
-
行政诉讼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
行政诉讼中证人出庭作证的要求。证人需出示身份证件,法院会审查其作证能力。为保证证言可信度,证人不得旁听案件审理,询问时也不允许其他证人在场,但可以组织证人对质。在特殊情况下,证人可以不出庭,提交书面证言。
-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
行政复议与行政诉讼的共同点,包括引起行政争议的具体行政行为、解决行政争议的直接目的、合法性审查为核心、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以及不适用调解等方面。同时,文章还涉及了相关法律规定,如原告资格、被告的确定原则、共同诉讼和第三人的参加诉讼等。
-
申诉与其法律意义
申诉的法律意义及其在房屋权属登记中的应用。市房管局在办理房屋权属登记时需遵守法律,履行审查职责。案例分析中,董某隐瞒一审判决内容与耿某签订房屋买卖合同,导致市房管局错误办理产权转移登记。房产证是法律凭证,当事人可通过行政诉讼撤销违法颁发的房产证,保护
-
行政案件再审审查期限
-
案情
-
行政诉讼的一般地域管辖及其特殊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