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是一类重要的行政诉讼案件,由于其对行政相对人的侵害较为严重,行政主体与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尖锐,因此在实践中发生率较高。然而,由于涉及的法律规范关系复杂,在认识上存在偏差,在实践中也出现了许多疑问。因此,对这一问题进行梳理和澄清是非常必要的。
对于限制人身自由行政诉讼案件的管辖,目前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行政诉讼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以下简称《若干解释》)。这两个法规各自规定了一个条款来解决这一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8条的规定:“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这一规定的目的在于保护原告的诉权。在起诉限制人身自由行政强制措施的情况下,被告通常是拥有人身强制权的机关。如果要求原告到被告所在地法院参加诉讼,其人身有可能会被被告所控制,从而使原告无法起诉,或者即使起诉也不能自由、顺利地参加诉讼活动。因此,规定原告所在地作为管辖法院之一有利于切实保护原告的诉权。此外,《若干解释》第9条第1款对“原告所在地”进行了扩大解释,规定它具体包括原告的户籍地、经常居住地和被限制人身自由地。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原告的户籍地可能与其经常居住地不符。如果将原告所在地仅限定为户籍地,原告必须返回原籍参加诉讼,势必会产生困难。同样,由于人口流动的原因,原告的人身自由有可能在外地受到限制。如果要求原告必须返回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诉讼,也会增加其不便。综合以上规定,对于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原告可以在户籍地、经常居住地、被限制人身自由地和被告所在地之间选择某一法院起诉。
在限制人身自由的案件中,还存在一种情况更为特殊,即行政主体对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同时进行处罚或采取强制措施。《若干解释》第9条第2款对此做出了规定:“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既对人身又对财产实施行政处罚或者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被限制人身自由的公民、被扣押或者没收财产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上述行为均不服的,既可以向被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向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这一规定是对前述《行政诉讼法》第18条的补充,旨在解决由于不同管辖规则造成的矛盾。根据《行政诉讼法》确定的管辖规则,如果行政机关仅对财产实施行为,则案件应由被告所在地法院管辖;如果仅对人身进行限制,则可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然而,如果行政机关基于同一事实,同时对人身和财产进行处罚或实施强制,原告一旦选择将人身内容向原告所在地起诉,就会出现同一行政行为中的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由不同法院分别管辖的情况。如果出现这种情况,不同法院可能会对该行为的合法性做出相互矛盾的评价,从而产生难以处理的矛盾,影响司法统一。为了尽量避免这种情况,《若干解释》在此处规定了“一并管辖”的规则,允许原告所在地法院或被告所在地法院中的任何一方就案件中的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全部管辖,并一并作出判决。这样,案中的人身内容与财产内容形成一种“牵连关系”,其中的一方因为受到另一方的“牵连”,可能会改变其管辖地。
行政案件的指定管辖及其条件。指定管辖发生在两个以上行政机关对行政处罚管辖问题存在纠纷或者因特殊情况无法行使管辖权时,由上级机关确定由谁管辖。管辖争议源于行政机关职责不清,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管理交叉,权责不明确。在行政处罚实践中,因法律、法规规定存在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管辖权转移的基本概念和条件,包括制度定义、四个条件以及三种情况。该制度主要针对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转移,明确了上级人民法院可以指定下级法院审理或自行审理的情形。修改后的《行政诉讼法》取消了从上级法院转移到下级法院的规定,体现了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特殊性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及行政诉讼法的基本内容。行政诉讼是当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时,向法院提起的诉讼。行政诉讼法是规范行政诉讼活动和诉讼法律关系的法律规范。此外,还介绍了合议庭的定义、作用及其在行政案件中的重要性。合议庭是法院审判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