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民在提起行政诉讼时,需要按照人民法院的要求提交起诉状。起诉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起诉状中应写明原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籍贯、职业和住址等。
起诉状中应写明被告的名称、法定代表人、职务、地址、电话和邮编等。
起诉状中应明确所指控的根据,包括事实错误、法律错误、程序形式缺陷、越权和滥用权力等。同时,还应包括诉讼请求,如撤销或变更行政决定、恢复原状、赔偿损失等。
在起诉状准备完毕后,需要确定向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各级人民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的范围作了明确的分工:
高级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法院管辖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第一审行政案件。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以下情况的案件:- 确认发明专利权、海关处理的案件;- 对国务院各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案件;- 本辖区内重大、复杂的案件。
除了以上情况外,一般行政案件需要到基层人民法院起诉。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地域管辖规定,行政案件的管辖如下: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经过复议,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有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具有管辖权的案件,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具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那么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将负责管辖该案件。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不予受理裁定书的适用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案件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有书面仲裁协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不属于本院管辖、对已生效判决等起诉等。同时,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不符合
行政诉讼中的管辖权选择问题。在涉及多个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时,原告可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选择其中一个提起诉讼。同时,最先收到诉状的人民法院具有管辖权。在特定情况下,受诉人民法院可一并管辖多个行政行为。当共同管辖发生争议时,可进行协商或指定管辖。确保行政诉
行政诉讼管辖权转移的程序,包括管辖权转移的定义、条件、三种情况,以及行政诉讼管辖的原则和适用规定。管辖权的转移是根据上级人民法院的决定或同意,将案件管辖权上下级转移的一种制度。一般遵循“原告就被告”原则,但也有特殊地域管辖的情况。同时,复议机关改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