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维持判决存在先天性的缺陷是什么
时间:2024-06-05 浏览:25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行政诉讼维持判决存在先天性的缺陷
行政诉讼中的维持判决问题
问题一:行政行为的公定力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44条规定,诉讼期间不停止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这表明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然而,维持判决的理由是因为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这与行政诉讼法本身存在矛盾。目前,行政行为具有公定力已成为通说或定论,因此,因行政行为不具有公定力而选择维持判决的理由已不复存在。
问题二:维持判决对行政行为的确认
当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在法院审查中被认定合法但不合理,且不属于行政处罚显失公正又不能适用变更判决时,法院只能适用维持判决。然而,维持判决的结果可能意味着法院对不当的具体行政行为进行了“合法性”的确认,承认了其效力。这不仅损害了法院审判权的权威,也使行政主体丧失了纠正不当行政行为的可能性或必要性,甚至可能使“行政不当”合法延续。此外,这种判决很难使当事人息诉,可能导致不断的申诉。
问题三:维持判决对行政不作为的适用
当原告要求判决行政主体履行某种作为义务,而法院认为行政机关的不作为合法时,只能适用维持判决。然而,对于一个未作出的行政行为,维持判决的意义是什么?这是荒唐的。同时,对于不作为行政案件,如果原告提供了有力的证据,法院无法作出认定。但如果因此而以维持判决认定行政不为合法,这也是不符合法理的。
问题四:维持判决与法律变化的矛盾
当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在法院审查中符合作出时的法律、法规,但在审判时需要根据上位法律或政策的变化作出相应的变化或废止时,采用维持判决就意味着维持一种即将或已被宣布废止或变更的法律规范。这不符合司法正义精神和原则。在没有撤销、变更等判决形式的情况下,这种矛盾是相当严重的。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一、证据提交规定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
一、不予受理裁定书适用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中不予受理裁定书的适用情形和相关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在特定情形下会作出不予受理的裁定,如案件属于行政诉讼范围、有书面仲裁协议、应由其他机关处理、不属于本院管辖、对已生效判决等起诉等。同时,法律规定保障当事人的起诉权利,不符合
-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与特点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
行政诉讼证据种类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这些证据种类在行政诉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评估案件事实和作出判决的重要依据。
-
国家赔偿的定义和适用情形
-
行政诉讼证据的证明对象与证据能力
-
行政诉讼中的财产保全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