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证据是指存储于磁性介质中,以电子数据形式存在的诉讼证据。它是通过现代数字化电子信息技术及其设备进行存储、处理、传输和输出的一切证据材料。
在民事诉讼中,法官在审查和判断当事人提供的证据材料时,首先要确定哪些证据可以作为定案的依据,然后结合具体案情判断这些证据的证明力大小。电子证据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材料,在民事诉讼活动中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
在具体的民事实践审判中,对于电子证据的真实性审查,一方面需要结合相关当事人的陈述进行审查,另一方面还需要依赖于专家的鉴定结论和计算机的数据分析报告。在审查时,需要重点关注电子证据的生成、存储、传送、收集等环节,特别是在生成环节要审查电子证据的形成过程,以及在传送与接收环节要审查网络运营商的公正性和独立性,传递和接收电子证据时所使用的技术手段或方法的可靠性,以及电子数据的内容是否被篡改等。
对于电子证据的关联性认定标准一般没有明确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常依靠法官的生活常识、审判经验和逻辑推理等进行考证。如果该电子证据的出现明显比没有该证据存在更能证明案件事实,那么可以判断该电子证据与该案件事实存在关联性,应予以采纳。
证据的合法性要求证据必须是按照法律规定和法定程序取得的事实材料。合法性是证据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合法性,证据材料就不能作为证明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因此,在获取电子证据的过程中,应严格按照取证程序进行,尽管目前我国对电子程序的取证程序没有规范,但仍然应该注重程序的合法性。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
行政诉讼中的认证规则,包括认证的概念和作用,行政诉讼证据的特征,以及行政诉讼证据合法性的要求。行政诉讼证据必须具备关联性、合法性和真实性三个特征。证据的合法性要求包括符合法定表现形式和取证方法合法。在具体认定时,需要根据不同证据种类采用不同的认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