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的民事诉讼法中,明确规定了各种证据的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和勘验笔录等。然而,对于电子邮件这种特殊形式的证据,目前尚无明确的归类和认证规则。有人认为电子邮件属于书证,有人认为属于视听资料,还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全新的证据形式。但是,电子邮件的易伪造和易篡改特点使得现有的认证规则难以准确判断电子邮件的真实性。书证的认证规则主要涉及是否为原件以及是否存在相反证据,视听资料的认证规则主要涉及是否为原始记录以及是否存在相反证据。然而,这些规则都无法完全适用于电子邮件的认证。
首先,电子邮件的形式真实性难以确定,即很难凭借邮件本身的内容来判断电子邮件是否真实存在。特别是对于不在网页中展示的电子邮件,更加难以判断其真实性。
其次,电子邮件内容的真实性更加复杂,因为其容易被篡改。篡改电子邮件的难度较低,因此很难确定电子邮件的内容是否真实。
再次,对于电子邮件生成数据的考察和认定也存在巨大困难。网络数据庞大,要找到某一特定邮箱的具体地址以及发送和接收的数据,就像大海捞针一样困难。
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关电子邮件作为单独证据被直接采纳并用于事实认定的生效判决。
行政诉讼中的证据提交规定、举证责任及庭审程序。被告可在第一审程序中经法院准许补充证据,但不得自行向原告和证人收集证据。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起诉时需提供符合起诉条件的证据材料。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提供证据来证明损害事实。庭审是行政诉讼第一审程序中最基
行政诉讼证据的定义、特点以及其在行政诉讼法中的效力和法庭对证据的认定与更正。行政诉讼证据需具备客观性、相关性和合法性,行政诉讼的特点包括事实判断被诉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等。在行政诉讼法中,证据原件的效力有明确的等级规定,法庭在认定证据时需遵循一定的程
1990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诉讼证据制度作了开创性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为适应客观形势发展的需要,制定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行政诉讼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这对于改善我国的行政审判环境,完善行政诉讼制度,履行我国加人WTO后司法审查职能,实
行政诉讼中被告不得自行收集证据规则,是指被告在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后不得再行取证或不得擅自取证,否则在涉诉后其自行收集的证据将被认定为无效证据或瑕疵证据的证明规则。可见,对非实质性证据应当不属于绝对不得收集的证据,而应属于“不得擅自收集”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