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据保全是指法院在起诉前或对证据进行调查前,根据利害关系人或当事人的请求,或根据职权对可能灭失或今后难以取得的证据进行调查收集和固定保存的行为。
在行政诉讼中,当证据可能灭失或难以取得时,法院根据法律对证据进行保护和固定,实施证据保全行为。然而,仅当需要保全的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存在一定关联性时,才有必要采取保全措施。需要保全的证据应是可能对案件的实体处理结果产生影响的证据。
(1) 当事人应在举证期限届满前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即,当事人申请证据保全的期限应与当事人向法院提交证据的期限一致。如果当事人有正当理由,经法院准许延期举证,则证据保全申请期限也会相应推延。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保全申请期限不同的是,在民事诉讼中,当事人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不得迟于举证期限届满前7日。因此,相对而言,行政诉讼中的证据保全申请期限较为宽松。
(2) 当事人应以书面形式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在申请书中,需要详细列明证据的名称、所在地点、证据保全的内容和范围、证据与案件事实之间的联系以及申请证据保全的理由等事项。
(3) 法院有权要求证据保全申请人提供相应的担保。具体是否要求提供担保由法院自行决定。法院在决定时可综合考虑证据的种类、价值大小等因素。
(4) 证据保全申请的主体是当事人,包括原告、被告和诉讼第三人。与此相关的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不属于证据保全申请的主体。
诉前财产保全与诉讼中财产保全的区别和应当具备的条件。诉前保全由利害关系人申请,法院不得依职权采取保全措施;诉讼中保全可以由当事人或法院依职权采取。申请时间、申请主体、担保要求等方面也存在不同。同时,财产保全需满足一定条件,如紧急情况、提供担保、给付内
行政复议的申请条件和程序。包括申请期限、适用范围、市人民政府管辖范围、涉及已立案的人民法院的处理方式、申请要求以及联系方式等。申请人需明确提出复议请求并提供相关事实根据和理由,留下有效的通讯地址和联系方式以便行政复议机关核实情况。复议机关以收到申请并
未经质证的证据在认定案件事实中的地位。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证据必须经过质证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但也有例外情况。如果一方当事人拒绝发表质证意见,法官会根据具体情况决定是否采纳该证据。在实际审判中,也存在不经当庭质证的例外情况,法官会对证据进
教师解聘与教育申诉制度的相关内容。教师解聘规定了教师在特定情形下可以被所在学校等机构解聘或给予行政处分的情形。教育申诉制度则为教师等教育主体提供了获得行政救济的途径,促进教育行政救济制度的完善。如申诉处理不当,申诉人可依法提起行政复议或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