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诉讼活动中证明案件事实的客观规律,证据应具有“三性”,才能作为有效的证据,起到证明案件事实的作用。
客观真实性是指诉讼证据必须是能证明案件真实的、不依赖于主观意识而存在的客观事实。这些客观事实发生在诉讼主体进行民事、经济活动中,或发生在诉讼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过程中。它们是当时作用于他人感官而被看到、听到或感受到的,留存在人的记忆中的,或作用于周围环境、物品引起物件的变化而留下的痕迹物品。这些客观事实也可能由文字或某种符号记载下来,甚至成为视听资料等等。客观真实性是诉讼证据的最基本的特征。
证据的关联性是指作为证据的事实不仅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它必须与案件所要查明的事实存在逻辑上的联系,从而能够说明案件事实。只有与要证明的事实有联系的事实,才能单独或与其他事实一起证明保证案件真实的存在或不存在。即使某事实是真实的,如果它与要证明的事实没有联系,也不能作为证明争议事实的证据。
证据的合法性是指证据必须由当事人按照法定程序提供,或由法定机关、法定人员按照法定的程序调查、收集和审查。也就是说,无论是当事人提供的还是人民法院主动调查收集的诉讼证据,都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不按照法定程序提供、调查收集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此外,证据的合法性还包括证据必须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对于某些法律行为的成立,法律规定了特定的形式,如果不符合法律所要求的形式,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
为了实现司法公正,要求法官及诉讼参与人必须遵循统一且明确具体的证据规则,并清楚其特点及特殊性,以便于查清案件事实,进而实现全部的司法公正。因此,行政案卷证据是行政诉讼证据的主要形式。行政诉讼证据的这个特征要求有更严密的规则来规范行政行为。
第三十八条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调取的证据,由申请调取证据的当事人在庭审中出示,并由当事人质证。人民法院依职权调取的证据,由法庭出示,并可就调取该证据的情况进行说明,听取当事人意见。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经人民法院准许,当事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第四十三条
为准确认定案件事实,公正、及时地审理行政案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结合行政审判实际,制定本规定。第一条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和第四十三条的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十日内,提供
行政诉讼证据是指在行政诉讼中用以证明案件事实情况的一切材料和事实。现场笔录是指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政管理过程中对与行政案件有关的现场情况及其处理所做的书面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