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6月19日,被告胡*义向原告祝*仁借款人民币贰万元整,并出具了一份欠条,约定于2006年8月19日归还。被告胡*礼、胡*和作为担保人在欠条上签名。然而,逾期后,被告未偿还欠款,同时胡*礼和胡*和也未承担担保责任。因此,原告于2007年5月18日将此案诉至法院,要求被告胡*义归还欠款,并要求被告胡*礼、胡*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
本案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本案属于连带责任保证,保证人的责任适用于主债务期间和诉讼时效期间。由于祝*仁在诉讼时效内提起诉讼,因此两个担保人都应承担保证责任。
胡*礼、胡*和的保证期间适用法定规定,而祝*仁未在法定期间内主张权利,因此他们的保证责任被免除。
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诉讼时效与保证期间在性质和效力上都有明显的区别,二者并无关联。从性质上看,诉讼时效是法律规定的权利人行使权利的时间限制,是一种法定期间,不能通过约定或其他自主行为改变。保证期间是当事人约定的限制,原则上可以通过约定来改变其长度和计算方法。《担保法解释》第31条也明确规定,“保证期间不因任何事由发生中断、中止、延长的法律后果”。从效力上看,诉讼时效期间是权利人在权利受到侵害时请求司法保护的期限,而保证期间是保证债权是否发生效力的约定期限条件。因此,诉讼时效期间完成后,权利人的实体权利并未丧失,法院仍应受理,但是义务人有时效抗辩权。在保证期间内,如果债权人未向保证人提出权利请求,保证期间完成后,保证债权未成立,保证人的保证责任也不生效力,从而导致保证债务请求权消灭的法律事实,法院不应受理。因此,不管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其适用的保证期间都是固定的,没有中止、中断和延长的情况,符合除斥期间的规定,与诉讼时效也没有关联。祝*仁在保证期间内未向胡*礼、胡*和主张权利,因此他们不应承担保证责任。
根据欠条上没有约定是一般保证还是连带责任保证的情况,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对保证方式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的,按照连带责任保证承担保证责任”。因此,两被告的保证方式应为连带保证责任。对于连带保证责任的保证人,债权人要求其承担保证责任的期限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内。本案中,被告胡*义约定归还时间为2006年8月19日,因此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六个月应为2007年2月19日。由于原告未在这个期限内向保证人主张权利,保证人免除了保证责任。因此,原告要求被告胡*礼、胡*和承担连带清偿责任的诉讼请求依法不予支持。
我国关于担保人责任分担的法律条文,对于承担了保证责任的保证人能否向其他连带共同保证人追偿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在连带共同保证中,未约定保证份额的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已承担保证责任的保证人有权向其他连带保证人追偿其应当承担的份额,不受债权人是否向未承担责任
按份保证和连带保证的概念和特点。按份保证指共同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保证份额,各自承担约定的责任;连带保证则指未约定或约定不明确时,各保证人对债权人承担连带保证责任,但内部仍有份额划分。两种保证方式下,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后均可向主债务人追偿,且其他保证人
民间一般借贷担保人的时效问题。在一般保证中,如果没有约定保证期间,保证期间从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计算六个月。连带责任保证的保证人同样适用此规定。此外,民间借贷案件的管辖法院确定涉及约定管辖和法定管辖的情形。合同或其他财产权益纠纷的当事人可以书面协议
担保法第十八条关于连带责任保证的定义和规定。连带责任保证是当债务人到期不履行债务时,债权人可以要求债务人清偿,也可以要求保证人清偿的担保形式。保证人承担连带责任,加重了保证人的负担,但对债权人更为有利。在审判实践中,需要注意主债务履行期限和主债务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