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是因行政法律关系引起的行政争议,即因国家行政机关行使职权而引起当事人不服的争议。具体的行政行为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单方面主张和决定,是一个收集和运用证据并使用法律的过程,也是一种主动、积极地对社会公共事物进行管理的过程。因此,行政机关应当清楚自己所作行为的事实和法律依据,并具有举证能力。行政诉讼法规定由行政机关对自己的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负举证责任,是非常恰当的,符合实际。
《行政诉讼法》规定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当被告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而法院又无法查明案件的事实真相时,由被告承担败诉后果主要基于以下原因考虑。
行政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符合行政法定程序的最基本规则是先取证后裁决。即行政机关在作出裁决前,应当充分收集证据,然后根据事实,依据法律作出裁决,而不能在毫无根据和证据的情况下以被告自己的意志任意裁决。因此,当行政机关作出的行政行为被诉至法院时,应当能够有充分的事实材料证明其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这是被告承担举证责任的基础。
在行政管理关系中,行政机关居于主动地位,其实施行为时无须征得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同意。而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则处于被动地位,为了体现在诉讼中双方当事人地位的平等性,就应该要求被告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而不能要求处于被动地位的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由原告承担败诉后果,这样有失行政诉讼的立法原则。
行政机关的举证能力比原告强,尤其是一些知识、技术性强的特殊行政案件,原告根本不具备取证的条件,要求原告举证超出了其承受能力。《行政诉讼法》要求被告承担举证责任,充分体现了行政诉讼的目的。首先,有利于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严格遵守先取证后裁决的规则,从而防止行政机关违法行政和滥用职权。其次,有利于保护原告的合法权益。当被告不能证明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时应当作出有利于原告的判决。
刑事赔偿范围及受害人的权利问题。赔偿范围涉及行使职权的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侵犯人身权和财产权的情形,包括错误拘留、错误逮捕、再改判无罪、刑讯逼供或暴力行为以及违法使用武器或警械等。受害人在以上情况下都有权获得相应的赔偿。
行政诉讼的范围和类型,涵盖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因对行政主体或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行为不服而向法院提起诉讼的多种情况,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许可、资源所有权或使用权的确认、行政征收、行政不作为、侵犯经营权、滥用行政权力排除或限制竞争等方面。
行政拘留暂缓执行的条件及程序。被拘留人需申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提出暂缓执行申请,且公安机关认为对其暂缓执行不会发生社会危险。同时,需要满足担保条件,包括提供担保人或交纳保证金。另外,还介绍了缓刑制度的概述。
行政诉讼的定义、作用以及相关的分类和可诉行为。行政诉讼是个人或组织认为行政主体侵犯其合法权益而向法院提起的诉讼,受到行政诉讼法的规范。可诉行为包括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抽象行政行为等九种情况。而不属于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行为包括医疗事故鉴定、火灾事故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