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的客观方面可以被定义为“不履行法定职责”。然而,这种定义并不科学、准确,也不周延。为了更准确地界定行政不作为这一法律概念,我认为使用“行政作为义务”更合适。在界定行政不作为时,使用“行政作为义务”的提法比“法定职责”更准确。
首先,“行政作为义务”不仅包括行政主体的“法定职责”,还包括行政主体的“法定职权”。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应当依法设定并依法行使。行政主体的职权实质上就是职责,职权和职责是统一的,是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也是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行政职责随着行政职权的行使而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都隐含着行政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只是行政职权间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转化或派生的作为义务,需要结合行政职权的具体内容才能确定。因此,在界定行政不作为时,不能简单地将其客观方面定义为行政主体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否则会失去法律性,而且忽略了行政职权的规定,无法准确揭示行政不作为的本质特征。
其次,从逻辑上理解,“法定职责”可以区分为“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不作为”的法定职责。行政不作为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行政主体对于“作为”的法定职责(包括职权)的违反。如果将行政不作为简单定义为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就会导致像越权等行政主体不履行消极义务的行为也被归入不作为之列。因此,将行政不作为的客观方面界定为“不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区分“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不作为的法定职责”,会扩大行政不作为中的“行政义务”从“作为义务”到“不作为义务”的错误倾向。事实上,只有在行政主体不履行行政作为义务的情况下,其不作为才可能构成违法。若行政主体本就负有不作为义务,如不得干预企业自主经营,则其不作为显然并不违法。
第三,行政主体的职责可以区分为“实体上”的职责和“程序上”的职责。因此,“不履行法定职责”应该既包括行政主体不履行程序职责的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不履行实体职责的行为。行政不作为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行政主体对于程序职责(包括职权)的违反。将行政不作为的客观方面界定为“不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对行政主体的“程序职责”和“实体职责”进行区分,会模糊行政不作为的界限。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诉讼管辖的相关内容及其特征。行政诉讼管辖涉及人民法院在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时的权限分工,具有专门法院不受理行政案件的特征。管辖包括级别管辖与区域管辖、法定管辖与裁定管辖以及共同管辖与单一管辖。研究这些分类有助于了解行政诉讼管辖的相关概念,更好地解决
劳动行政关系的特征,包括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基本目标,以维护社会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为重要方式。劳动行政关系涉及劳动力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劳动过程的实现。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劳动关系也存在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