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的客观方面可以被定义为“不履行法定职责”。然而,这种定义并不科学、准确,也不周延。为了更准确地界定行政不作为这一法律概念,我认为使用“行政作为义务”更合适。在界定行政不作为时,使用“行政作为义务”的提法比“法定职责”更准确。
首先,“行政作为义务”不仅包括行政主体的“法定职责”,还包括行政主体的“法定职权”。根据“行政法治原则”,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应当依法设定并依法行使。行政主体的职权实质上就是职责,职权和职责是统一的,是维护和分配公共利益的必要手段。行政主体行使行政职权的过程也是履行行政职责的过程,行政职责随着行政职权的行使而产生、变更和消灭。行政职权和行政职责都隐含着行政主体为一定行为或不为一定行为的义务,只是行政职权间接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转化或派生的作为义务,需要结合行政职权的具体内容才能确定。因此,在界定行政不作为时,不能简单地将其客观方面定义为行政主体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否则会失去法律性,而且忽略了行政职权的规定,无法准确揭示行政不作为的本质特征。
其次,从逻辑上理解,“法定职责”可以区分为“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不作为”的法定职责。行政不作为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行政主体对于“作为”的法定职责(包括职权)的违反。如果将行政不作为简单定义为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就会导致像越权等行政主体不履行消极义务的行为也被归入不作为之列。因此,将行政不作为的客观方面界定为“不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区分“作为的法定职责”和“不作为的法定职责”,会扩大行政不作为中的“行政义务”从“作为义务”到“不作为义务”的错误倾向。事实上,只有在行政主体不履行行政作为义务的情况下,其不作为才可能构成违法。若行政主体本就负有不作为义务,如不得干预企业自主经营,则其不作为显然并不违法。
第三,行政主体的职责可以区分为“实体上”的职责和“程序上”的职责。因此,“不履行法定职责”应该既包括行政主体不履行程序职责的行为,也包括行政主体不履行实体职责的行为。行政不作为这一概念所强调的是行政主体对于程序职责(包括职权)的违反。将行政不作为的客观方面界定为“不履行法定职责”,而不对行政主体的“程序职责”和“实体职责”进行区分,会模糊行政不作为的界限。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虚假出资的认定及法律责任。首先定义了虚假出资,并描述了其行为特征;然后阐述了单位虚假出资的主要表现;接着说明了虚假出资的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最后提到了虚假出资的立案追诉标准。
行政执法监督的定义和范围。行政执法监督是指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所属工作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实施的监督活动,适用于依法受行政机关委托或被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的行政执法活动。其特征和含义在于由负有监督职责的国家机关对行政执法主体的行为进行监察与督促,并纠正违
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身份和特征,包括其名义、与具体行政行为的利害关系、身份以及申请要求。文章还介绍了行政复议申请人的范围,包括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同时,文章还阐述了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身份和认定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