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适用调解的案件,调解程序的启动应由当事人申请提出。人民法院也可以根据具体案情,在查明事实、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作出判断后提出建议。
鉴于行政诉讼的特殊性和复杂性,行政诉讼的调解应与行政审判的组织一致,实行合议制。调解应由审理该案的同一合议庭主持,以保证合议庭成员熟悉具体案情,发挥集体智慧,对案件作出准确判断。同时,也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规范法官在调解中的行为,进而保证调解的合法与公正。
行政诉讼的调解只能在法院对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明确判断的庭审中或庭审后判决前的阶段中进行。如果在诉讼伊始,原告与行政机关之间的矛盾异常激烈时,对其纠纷进行调解,不仅会使许多本能调解成功的案件被排除在外,而且不符合行政诉讼合法性审查的原则。因此,行政诉讼的调解只能在庭审中或庭审后判决前的两个阶段中进行。
为防止案件久调不决,应对调解的次数作出限制。调解的次数不应超过两次,且应在行政诉讼的审限范围内。调解不成立的案件,应当及时由法官或法官与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做出判决。
法官对调解协议进行审查,内容包括:当事人是否具有诉讼行为能力,调解协议是否属于当事人的真实意思表示,调解的事项是否属于当事人能够自由处分的事项,调解协议的内容是否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利益。调解协议经法官审查无误后,应制作调解书。
在行政诉讼案件的调解中,如果当事人达成了调解协议,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经各方签收即具有法律约束力,任何一方不得反悔。
行政诉讼应将调解结案作为法定的结案方式,并赋予调解书与判决书同等的法律效力。一方不履行调解协议的,对方可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民事诉讼的定义和程序,包括民事诉讼中的调解和裁判过程。另外,也介绍了经济诉讼的特点和程序,指出经济诉讼属于民事诉讼的一种特殊情况,专门受理经济纠纷和涉外经济案件。最后还介绍了行政诉讼的定义和程序,包括当事人向法庭提起诉讼,法院根据相关法律进行审理和裁
行政赔偿诉讼与行政诉讼的区别。行政赔偿诉讼要求确认行政行为违法并得到国家赔偿,而行政诉讼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撤销。两者的区别还包括法律依据、审查对象、监督对象等方面的不同。行政赔偿诉讼可进行调解,强调赔偿请求人和义务机关提供证据;行政诉讼不适用调
行政不作为的定义与特点,包括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的区别。行政不作为是行政主体未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状态,是一种违法行为。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必须准确界定并区别对待。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