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随着群众法律意识的提高,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的矛盾冲突经常发生。作为解决这种冲突的最权威方式,行政审判往往难以仅凭正确的判决来达到案结事了的目的。相比之下,和解是更为有效的方法。特别是当被诉的具体行政行为存在瑕疵,并涉及公共利益时,如果判决支持原告诉讼请求,公共利益将受损;如果判决不支持原告的诉讼请求,其合法权益将得不到保护,行政诉讼将失去意义。法院在这种审判中面临两难境地,但如果适用和解,则法官可以发挥协调能力,在原、被告之间进行工作,促使双方达成和解,既保护了原告的合法权益,也维护了公共利益。因此,和解是解决行政诉讼中原、被告之间矛盾冲突、平衡各方利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最佳方式。
随着群众法律意识的增强和行政案件数量的增加,处理行政案件中双方主体利益冲突、化解社会矛盾纠纷的需求日益迫切。为了更好地应对当前行政诉讼的现状,必须建立行政诉讼和解制度。近年来,基层法院一审行政案件撤诉结案率不断增长,撤诉已成为行政审判的主要结案方式。其中,法院在行政审判中运用和解的做法,促使被告行政机关改变违法或不合理的具体行政行为,使原告主动撤诉,或者在平等互惠的前提下,原、被告双方都做出让步,从而化解双方矛盾。虽然表面上看,法院在原、被告双方之间起到沟通的桥梁作用,实质上属于和解,但这种做法实际上达到了双方和解的效果,极大地节省了诉讼时间和成本。因此,在行政诉讼中适用和解是一种合理的做法。
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法院可以判决变更显失公平的行政处罚,但对其他违法行为,目前只能判决撤销而不能变更。对于大多数原告来说,撤销违法行为只是确认了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违法性,但法院无权干涉该行政行为在撤销后的具体处理。原告不得不等待行政机关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并且如果原告认为新行政行为侵害了其合法权益,行政相对人不得不进行新一轮的行政诉讼,甚至要进入二审程序。这使得原告的利益保护变得遥遥无期,同时也增加了双方当事人的诉讼成本和诉累,浪费了司法资源。相反,如果适用和解,在法院的主持下,行政机关可以依法改正之前的不严谨行为,直接达到原告起诉的目的,保护原告的合法利益,彻底解决双方冲突,大大节省了诉讼时间和成本。因此,在行政诉讼中适用和解是合理的做法。
尽管我国法律规定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职权,任何行政机关、个人和社会团体都不得干涉,但长期以来,群众普遍认为法院与行政机关是一家。因此,在行政诉讼中,尽管法院的裁判合法合理,却常常难以令双方都接受。如果在行政审判过程中适用和解,法院可以根据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指导双方了解可能的裁判结果。一方面,行政机关可以意识到其行为的违法性或不合理性,真诚与行政相对人平等对话,协商出合理解决冲突的方案,从而使行政机关接受裁判。另一方面,法院的和解也有助于消除行政相对人对法院的偏见,使其感受到法院既讲法理又讲情理,体验到法院的司法为民,从而树立起法院的良好形象。
城市房屋拆迁行政诉讼中被告的身份问题。在拆迁许可、拆迁决定、拆迁补偿裁决等行政行为中,拆迁行政管理部门和人民政府都可能成为被告。特别是政府下属机构或临时组织在拆迁过程中既扮演拆迁人角色又作出相关决定和裁决时,政府将承担被告责任。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
行政诉讼中证据的性质及其分类。包括书证书证、物证、视听材料、证人证言、当事人的陈述、鉴定结论以及勘验笔录和现场笔录等。这些证据在行政诉讼中被广泛运用,以证明案件事实和解决行政争议。法院在审查证据时需客观对待,综合研究审查,以确定是否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