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的法律救济主要有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两条途径。
根据1999年颁布的《行政复议法》第六条(八)、(九)、(十)项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证书、执照、资质证、资格证等,或者申请行政机关审批、登记相关事项。如果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办理申请,未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受教育权利的法定职责,或者没有依法发放抚恤金、社会保险金或最低生活保障费等三类行政不作为行为,相对人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根据1989年的《行政诉讼法》第十一条第一款(四)、(五)、(六)项规定,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根据法定条件申请行政机关颁发许可证和执照。如果行政机关拒绝颁发或不予答复,未履行保护人身权利、财产权的法定职责,或者拒绝履行或不予答复,认为行政机关没有依法发放抚恤金等三类行政不作为行为(其中拒绝颁发、拒绝履行不算作行政不作为行为),相对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从上述法条内容来看,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对于行政不作为行为的救济范围基本一致。尽管行政复议的范围表面上较广,但根据司法实践,凡属于行政复议范围的行政不作为行为都可以纳入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两者的救济范围本质上没有差异。
有人对信访的救济功能表示质疑。然而,信访的宪法依据是宪法第四十一条,其中规定了公民对国家机关和工作人员提出批评和建议的权利,以及对其违法失职行为向有关国家机关提出申诉、控告或检举的权利。根据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信访人可以向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提供公共服务的企业、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社会团体或其他企业、事业单位中由国家行政机关任命、派出的人员、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及其成员的职务行为反映情况,提出建议、意见,或者对上述组织、人员的职务行为表示不服,可以向有关行政机关提出信访事项。因此,相对人可以通过信访的形式向信访工作机构和有关行政机关提出行政行为(包括行政不作为)的申诉,而信访工作机构和有关行政机关必须按照信访条例的规定对相对人的申诉进行登记、处理和答复。因此,信访已成为一种法定的救济途径。
行政诉讼的地域管辖标准,包括一般地域管辖和特殊地域管辖。一般地域管辖以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为基准确定管辖法院。特殊地域管辖则包括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由被告所在地或原告所在地法院管辖,以及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法院管
行政诉讼管辖的相关内容及其特征。行政诉讼管辖涉及人民法院在受理第一审行政案件时的权限分工,具有专门法院不受理行政案件的特征。管辖包括级别管辖与区域管辖、法定管辖与裁定管辖以及共同管辖与单一管辖。研究这些分类有助于了解行政诉讼管辖的相关概念,更好地解决
劳动行政关系的特征,包括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为基本目标,以维护社会利益为价值取向,以及管理与服务相结合为重要方式。劳动行政关系涉及劳动力所有者与使用者之间的关系,旨在促进劳动过程的实现。国家行政机关中的劳动关系也存在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行政起诉状的含义和功能。行政起诉状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针对行政机关或其工作人员的具体行为向人民法院递交的行政诉讼文书,目的是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行政起诉状具有引发行政诉讼程序和作为审判结论重要依据的功能。其特点包括起因单一性、起诉权专属性及起诉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