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法上对行政不作为的规定主要包括《行政复议法》第6条和《行政诉讼法》第11条。然而,对于制定法上“行政不作为”的基本形态的总结存在分歧。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一种观点认为行政不作为存在两种形态:“拒绝履行”和“不予答复”。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能笼统地将“拒绝履行”归于行政作为或行政不作为。
如果行政主体经过合法审查后,发现行政相对人不符合法定的申请条件,或者考虑了不相关的因素而认为行政相对人不符合法定申请条件,从而“拒绝履行”,则属于行政作为。前者是合法的行政作为,后者是违法的行政作为。
如果行政主体虽然启动了行政程序,但在实质上没有真正依法履行法定作为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履行”,是形式作为而实质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另外,如果行政主体根本没有启动行政程序就“拒绝履行”,也属于行政不作为。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不作为不包括“拒绝履行”。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未履行具体的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在程序上没有明确意思表示的行政行为。
学理上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主要观点有: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或有可能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但却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为形式。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职权和职责范围内没有最终作出完整和确定的意思表示的行为状态。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未履行具体的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在程序上没有明确意思表示的行政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对一定行政行为的抑制,即拒绝作出一定的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违反其所负有的法定行政作为义务的行为。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行政复议审查合法性的三个要素。首先,行政机关必须行使法定职权,其设立、变更、撤销及职权范围需遵循法律、法规。其次,具体行政行为的客观事实需清楚、证据需确凿。最后,具体行政行为需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同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