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定法上对行政不作为的规定主要包括《行政复议法》第6条和《行政诉讼法》第11条。然而,对于制定法上“行政不作为”的基本形态的总结存在分歧。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11条的规定,一种观点认为行政不作为存在两种形态:“拒绝履行”和“不予答复”。然而,这种观点并不能笼统地将“拒绝履行”归于行政作为或行政不作为。
如果行政主体经过合法审查后,发现行政相对人不符合法定的申请条件,或者考虑了不相关的因素而认为行政相对人不符合法定申请条件,从而“拒绝履行”,则属于行政作为。前者是合法的行政作为,后者是违法的行政作为。
如果行政主体虽然启动了行政程序,但在实质上没有真正依法履行法定作为义务,在这种情况下“拒绝履行”,是形式作为而实质不作为的行政行为,属于行政不作为。另外,如果行政主体根本没有启动行政程序就“拒绝履行”,也属于行政不作为。
另一种观点认为行政不作为不包括“拒绝履行”。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未履行具体的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在程序上没有明确意思表示的行政行为。
学理上对行政不作为的界定尚未达成统一认识,主要观点有: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依行政相对人的合法申请,应当履行或有可能履行相应的法定职责,但却不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为形式。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在职权和职责范围内没有最终作出完整和确定的意思表示的行为状态。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未履行具体的法定作为义务,并且在程序上没有明确意思表示的行政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对一定行政行为的抑制,即拒绝作出一定的行为。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违反其所负有的法定行政作为义务的行为。
确定行政诉讼地域管辖权的原则。包括行政主体独占行使管辖权、便利行使管辖权和有效行使管辖权的原则。同时,也阐述了确定行政诉讼级别管辖的原则,县、市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为主,省级以上行政主体进行业务政策领导,并存在例外情形应以法律、法规为准。
行政诉讼法案件的有效期限以及行政赔偿诉讼的条件。对于不服行政机关复议决定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需在收到复议决定书之日起十五日内起诉,复议机关逾期不作决定时亦如此。直接起诉的,应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行政赔偿诉讼需满足多个条件,包括原告是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包括主体、客体、客观方面和主观方面。行政不作为主体是行政主体,其不作为状态对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造成侵害。行政不作为的客体是为行政法所保护的利益,包括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客观方面表现为行政主体在法定
行政管理相对人在面对行政争议时的自由选择制度和复议前置制度。前者允许当事人选择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解决争议,但选定复议后不能再申请诉讼;后者则规定必须先经过行政复议程序,对复议决定不服才可提起诉讼,且需在特定情况下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起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