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不作为与不履行法定职责虽然有一定的联系,但两者并非完全相同的概念。行政不作为所包含的范围要比不履行法定职责更广泛。
首先,行政义务的外延远大于法定义务的外延。行政诉讼法规定,当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时,行政相对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
其次,不履行法定职责既包括行政主体在程序上的不作为,也包括实体处理上的不作为。程序上的不作为指的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申请保护人身权或财产权的法定职责不予理睬或拖延履行。实体上的不履行法定职责指的是行政主体对行政相对人认为符合条件的申请明示拒绝的行为,以及行政主体在接到行政相对人的求助申请或依职权发现行政相对人需要立即获得救助的情形后,不实施救助义务或借故拖延实施救助义务的行为。
然而,行政不作为不包含行政主体明示拒绝的行为,因为明示拒绝体现在行政程序上,行政主体已经履行了受理、审查、答复等一系列行政程序。行政不作为表现为行政主体的消极状态,它并不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任何影响,仅仅维持了现有状态。与之相反,明示拒绝行为由于行政主体做出了拒绝的答复,会对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产生不利的影响。明示拒绝行为从实体上否定了行政相对人从事某一特定职业、生产某种产品、注册开办某一企业的资格,因此应被视为行政作为行为。
渎职罪是指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上的便利或者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妨害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损害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致使国家与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行为。刑法规定渎职罪的目的在于保护国家机关的正常活动以及公众对国家机关工作人员职务活动客观公正性的信赖。
为了从严惩处渎职犯罪,2013年1月初,《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渎职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发布,明确规定当渎职行为导致致死1人以上时,应定罪。
行政诉讼法中的诉讼程序。包括一审、二审和执行阶段的内容。一审中,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对复议决定不服或复议机关逾期未作决定,可在规定时间内提起诉讼。直接起诉必须在知道行政行为之日起六个月内提出。诉讼程序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判。二审是上级法院对下一级
行政诉讼中原告所起诉的被告不适格的处理方法,包括法院应告知原告变更被告或裁定驳回起诉的规定。同时,阐述了行政复议决定不服的情况下,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文章还列举了公民可以提起行政诉讼的具体情形,并特别指出了复议决定为最终裁决的特殊情况。
行政不作为判决后仍不作为的处理措施,包括采取法律措施对行政机关进行处罚,如罚款、公告等,同时向监察机关或上级行政机关提出司法建议。文章还深入分析了行政不作为的危害,包括行政腐败、政府职能错位以及对行政相对人权益的侵犯。表现方面,主要介绍了依申请和依职
法律咨询中关于合法的行政行为应当具备的条件。行政主体在进行行政行为时,应具备合法资格和地位,符合法律法规,且行政行为应符合行政主体的权限范围、内容合法适当,并遵循法律程序。同时,提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复议和诉讼的相关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