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和解的当事人必须是诉愿人和原处分机关,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者本人。如果由诉讼代理人代为和解,除非特别授权,否则其不得进行和解。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应被视为广义上的当事人。在共同诉讼中,由于诉讼标的涉及全体共同诉讼人的利益,和解必须经过全体共同诉讼人的同意。如果仅有其中一人或数人和解,而和解让步部分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利,则和解将被视为无效。我国台湾对此规定更为严格,认为共同诉讼人当时不在场或在场反对和解,之后同意和解,除非在期限内重新成立和解,否则不因后来同意或追认而使之生效。只有共同诉讼人对和解事项有单独处分权时,才可对该事项进行和解。
和解必须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进行。这里的诉讼对象指的是行政争议标的,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可以处分”是借用了民事诉讼法上私人处分主义的概念,即“处分”是指放弃、委托和负担直接权利,或者变更其他权利内容。
“行政诉讼不适用和解”的传统理论基础是基于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行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行政职权只是行政权的一种转化形式,因此任何组织的行政职权都是依法设定的,而不是自行设定的。同时,行政职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能随个人意志随意转让或放弃,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当事人中被告行政机关的处分权。在羁束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应严格依照法律作出行政行为,不得参与其主观意志,不能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因此也不可能通过协商与行政相对人以和解的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然而,行政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法律具体化,或者是名副其实的法律执行。有时候,国家政府仍然需要依靠某些人的智慧来行使行政权,这也是行政权灵活性和高效性的要求。因此,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处分其已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达成和解,以便快速、有效地处理纠纷。当然,为了防止行政机关的反复无常和滥用自由裁量权,维护公众信赖和保护原则,行政诉讼和解不仅必须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实现,而且还必须受到程序和法律的限制。
诉讼和解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法律关系在法律上的争议,因此在概念上,诉讼和解是以形式上正处于诉讼程序中为前提的,这与执法过程中的和解和执行中的和解不同。执法过程中的和解主要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执行法律过程中与相对人达成和解,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维护行政秩序的稳定,因此也可称为行政和解。执行中的和解是指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后,在生效的判决执行过程中达成和解。
刑事诉讼中的法律主体,包括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的角色与职责。公安机关作为侦查机关,拥有立案权、侦查权和执行权等。人民检察院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拥有侦查权、批捕权、决定逮捕权、公诉权和诉讼监督权。人民法院则是审判机关,独立行使审判权,通过二审程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行政诉讼是指根据行政法规定,向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提出诉讼的行为。行政诉讼的管辖包括地域管辖和级别管辖。行政诉讼管辖异议应在接到法院应诉通知后10日内以书面形式提出。级别管辖根据法院组织系统划分,基层法院管辖第一审行政案件,中级法院管辖发明专利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