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立和解的当事人必须是诉愿人和原处分机关,包括当事人、法定代理人、代表人或管理者本人。如果由诉讼代理人代为和解,除非特别授权,否则其不得进行和解。与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有利害关系的第三人应被视为广义上的当事人。在共同诉讼中,由于诉讼标的涉及全体共同诉讼人的利益,和解必须经过全体共同诉讼人的同意。如果仅有其中一人或数人和解,而和解让步部分对其他共同诉讼人不利,则和解将被视为无效。我国台湾对此规定更为严格,认为共同诉讼人当时不在场或在场反对和解,之后同意和解,除非在期限内重新成立和解,否则不因后来同意或追认而使之生效。只有共同诉讼人对和解事项有单独处分权时,才可对该事项进行和解。
和解必须在行政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进行。这里的诉讼对象指的是行政争议标的,即违法的具体行政行为。而“可以处分”是借用了民事诉讼法上私人处分主义的概念,即“处分”是指放弃、委托和负担直接权利,或者变更其他权利内容。
“行政诉讼不适用和解”的传统理论基础是基于与此相反的观点,认为行政权是一种公共权力,其目的是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维持社会秩序。行政职权只是行政权的一种转化形式,因此任何组织的行政职权都是依法设定的,而不是自行设定的。同时,行政职权是国家意志的体现,不能随个人意志随意转让或放弃,这实际上是否定了当事人中被告行政机关的处分权。在羁束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应严格依照法律作出行政行为,不得参与其主观意志,不能有任何选择的余地,因此也不可能通过协商与行政相对人以和解的方式解决行政纠纷。然而,行政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法律具体化,或者是名副其实的法律执行。有时候,国家政府仍然需要依靠某些人的智慧来行使行政权,这也是行政权灵活性和高效性的要求。因此,在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中,行政机关可以在适当范围内处分其已经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当事人达成和解,以便快速、有效地处理纠纷。当然,为了防止行政机关的反复无常和滥用自由裁量权,维护公众信赖和保护原则,行政诉讼和解不仅必须在自由裁量权的范围内实现,而且还必须受到程序和法律的限制。
诉讼和解的目的在于解决当事人之间有关法律关系在法律上的争议,因此在概念上,诉讼和解是以形式上正处于诉讼程序中为前提的,这与执法过程中的和解和执行中的和解不同。执法过程中的和解主要指行政机关在行使职权、执行法律过程中与相对人达成和解,以提高行政管理效率,维护行政秩序的稳定,因此也可称为行政和解。执行中的和解是指法院对案件作出判决后,在生效的判决执行过程中达成和解。
我国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中证据交换的时间安排。证据交换时间通常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可由当事人协商、人民法院指定或延期举证。在行政诉讼中,被告需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供证据。证据交换时间的灵活性允许人民法院根据案情和证据数量组织当事人在
行政法基本原则的两种来源,包括国家立法性和政策性文件的规定以及行政法学理论的阐述。同时,文章还介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中关于行政法诉讼的相关规定,包括复议和起诉的程序、条件和法律规定等。这些来源和相关法律知识的阐述对于公民了解和参与行政诉讼
宪法修改的提案主体及其历史发展,包括宪法的全面修改和部分修改。文章介绍了撤职案的提出和审议,以及适用于不同情况的法律法规的适用原则。此外,还详述了民族自治地方财政的监督权,包括财政收入的自主安排和使用、财政预算支出等方面的内容。公民享有的监督权也作为
行政不作为的构成要件。虽然《行政复议法》没有对行政作为的合理期限或行政不作为的成熟期限作出明确规定,但是相关司法解释作了规定。为了使复议机关与人民法院认定行政不作为的成熟期限标准一致,修订或解释行政复议法时,有必要与行政诉讼法及其司法解释的相关规定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