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行政回避

时间:2024-10-25 浏览:33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133194

偏见与法律上的偏见

偏见是指个人对某一方面的见解偏向一方的情况。在法律领域中,偏见指的是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未全面了解案情之前,或者因为民族、种族、性别等非人为因素对某些情况形成的见解。对于有偏见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来说,全面、客观地了解案件真实情况并不重要,他们在心中已经有了对案件的处理结论,法律程序变成了一种“过场”。

行政机关中的偏见

有时,行政机关由于职能的交叉,可能会事先介入案件的处理。例如,在英国,治安法官经常兼任地方政府或其他行政机构的成员,这可能导致行政机关产生某种偏见。

然而,这些偏见是否构成法律上的偏见,需要进一步分析。例如,“先入为主”本身是个人偏见的表现,但并不一定构成个人偏见。在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诉水泥协会案中,联邦贸易委员会经过调查认定水泥工业中的多种价格制度违反了联邦贸易法,对此,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水泥协会提出指控。水泥协会认为联邦贸易委员会对此案有先入之见,并请求联邦贸易委员会回避。然而,联邦贸易委员会否决了这一请求,并得到了联邦最高法院的支持。因此,行政回避中的偏见并不必然也不应该被广泛理解。如果过度扩大偏见的范围,可能会使行政机关难以有效行使职权。

利害关系与回避缘由

利害关系指案件处理结果对负责处理案件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金钱、名誉、友谊、亲情等产生影响。作为社会人,人们始终处于各种利害关系中,离开这些关系,人是无法生存的。因此,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本质上就是利害关系。虽然行政机关工作人员是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选拔出来的,但这并没有隔绝他们与社会其他成员的关系。基于人们天生的趋利避害本性,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在行使职权时可能会屈服于与他们有利害关系的人的无理要求,例如自己儿子的老师的请求或亲朋好友的劝告,这可能导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失去公平行使职权的原则。因此,利害关系成为法律上回避的另一个原因。

然而,利害关系本身非常复杂,如果将所有的利害关系都视为回避缘由,可能导致行政机关中没有一个符合法律规定的人来处理案件。因此,以下几种利害关系可以不列入回避缘由:

不列入回避缘由的利害关系

  1. 罚没款与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收入关系。在美国的塔迈诉俄亥俄州案中,市镇法官的报酬来自市法院所判决的罚金,最高法院认为这种情况下法官对判决结果有直接的金钱利害关系,不符合正当的法律程序,因此撤销了判决。然而,在我国,行政机关处理相应案件中存在着利害关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隔离这种关系,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可能会失去行使职权的积极性。
  2. 师生关系、同(学)籍关系以及曾经为同事、高低级关系等。这些关系在行政案件中经常构成行政法律关系的双方主体。如果这些关系成为回避缘由,可能导致行政机关工作人员动则得辄。回避缘由可能引起行政机关工作人员不公平行使职权,这也是当事人的感受。因此,回避缘由的利害关系应考虑人们对这种关系的认识程度。

延伸阅读
  • 常年法律顾问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 专项法律顾问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刑事诉讼中回避的处理办法

    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处理办法。当事人、辩护人和诉讼代理人有权提出回避要求,涉及检察官和法官应立即停止工作等待上级决策。回避要求的处理程序需提交给法院院长或相应机关决定。回避决定作出后,应换人参与侦查、起诉和审判。驳回决定的申请人有权复议一次,复议期间诉讼

  • 回避申请的提出及处理

    我国刑事诉讼中的回避制度。当司法人员与案件或当事人存在利害关系或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处理的关系时,应自行回避。如果未自行回避,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有权申请其回避。回避申请的处理程序包括侦查、起诉和审判过程中的回避申请,被申请回避人员在决定作出前应暂停参与

  •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

    听证程序及相关规定的内容。包括提出听证要求的时间限制、通知当事人的时间和地点、听证的公开性、听证主持人的指定和回避制度、听证参加人的规定以及听证程序的具体流程。听证笔录是行政机关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依据之一,也是当事人提起行政诉讼的证据之一。

  • 行政机关处理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原则

    中国行政机关在处理涉及行政赔偿、补偿及自由裁量案件的调解程序及相关原则。在依据行政诉讼法规定的基础上,调解应遵循自愿、合法原则,不损害国家和公共利益。法官的自由裁量权特点也对于理解这一过程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法官在审判过程中的决策权,旨在处理案件并尊

  • 人民法院关于申请回避的决定书格式
  • 申请回避的决定书
  • 对从事审计工作的人员的要求

服务热线:(工作日09:00-18:00)

183-1083-5653

咨询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