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处理医疗事故纠纷的民事赔偿问题时,各地法院通常根据医疗事故鉴定报告中的责任划分比例来确定民事赔偿责任的承担比例。然而,笔者认为这两个责任的性质是不同的,不能简单地以医疗事故鉴定报告中的责任划分来裁定民事赔偿责任比例。
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责任具有行政责任和民事责任双重性质。如果用行政法规来规范民事责任,就难免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除了一般的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区别外,对于医疗事故责任和民事赔偿责任而言,二者还存在着两方面的差异。民事责任是社会的基本关系,主要应由国家的基本法律、法规、规范来调整。因此,在性质上,医疗事故责任与民事赔偿责任有着本质的不同。
民事责任的构成要件与行政责任的法定构成要件存在明显的差别。特别是侵权的民事责任,在行为的违法性、因果关系、过错认定等方面比行政责任更加广泛。因此,在存在医疗事故鉴定书划分责任的情况下,首先需要明确医方承担的责任是什么性质的,鉴定书中的责任划分是否可以作为判断民事赔偿责任比例大小的依据。同时,还需要结合民事诉讼证据若干规定第四条八项的规定,准确区分医疗事故中的民事责任与行政责任问题。对于由医疗行为引起的侵权诉讼,医疗机构在医疗行为与损害结果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或不存在医疗过错的情况下,应当承担举证责任,以明确医疗机构是否应减轻民事赔偿责任。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中关于医疗机构承担的责任比例,并非是其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比例的唯一判定依据。人民法院在审理医疗事故纠纷案件时,不应简单地依据该责任划分比例来确定医疗机构应当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比例。因为技术鉴定书中关于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比例的论述是医疗事故鉴定机构从医学角度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规定作出的,其在确定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比例时所依据的判定条件和标准与侵权民事责任中的过错程度和因果关系判定条件和标准明显不同。
医疗事故涉及的是公民的生命健康权与财产权,本质上属于民法调整的范畴。因此,在审理医疗事故纠纷案件时,人民法院不能简单地将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的医疗事故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照搬为民事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的构成要件。应当结合我国民事立法及民事理论的原则进行处理。确认民事赔偿责任时,应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依据损害事实与损害行为之间是否有因果关系以及损害行为是否存在过错作为确定损害行为人承担民事赔偿责任范围的法定要件。
女子整容死亡责任的法律规定,涉及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尸检程序、卫生行政部门的处理措施等。法律规定需确定死因后确定责任归属,如为医疗事故则由医疗机构承担责任。整容失败者应了解相关法律规定,及时就诊、收集证据并敢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医疗过错行为的法律责任,包括医疗过错行为在诊疗阶段和病历记载中的常见违规行为以及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的常见违规行为。并讨论了如何确定医疗过错行为的责任程度,分为完全责任、主要责任、次要责任和轻微责任。在司法实践中,医疗过失行为的参与度是确定损害赔偿责
医疗过错参与度的评定方法及等级。医疗过错参与度是在医疗损害赔偿民事诉讼中,分析医疗损害结果与医疗过错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科学诉讼活动。根据医疗过错的不同参与度,可分为100%、75%、50%、25%和0%五个等级,每个等级对应不同的因果关系描述。确
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也就是说,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从受理至出具鉴定报告的时间是6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