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患纠纷的发生是有其社会原因和现实条件的,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和医院的管理是预防医患纠纷的重要因素。
卫生行政部门应采取有效措施进行监督,包括对医院设立的审批、医院的资质、规模、医士和护士的资格考录、医疗器材配置、医生和护士的职称评定等方面进行严格把关,通过制度来规范人员行为。
医院应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强管理,包括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技能和医学技术水平,注重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护人员的责任心和服务态度。医德医风建设与医务人员的职称评定、工资和职务挂钩。对于因操作不当导致医疗事故或服务态度恶劣被患者投诉属实的情况,应暂缓职务升迁、调动,暂缓评定职称和调级工资。
医患纠纷可以通过非诉讼和诉讼两种渠道进行解决。
非诉讼解决包括当事人自行协商、和解、人民调解和行政调解。
诉讼解决包括医疗服务合同纠纷、医疗损害赔偿纠纷和雇佣人致人损害赔偿纠纷。针对前两个案由,不仅患方可以充当原告,当医院与患方无法达成一致意见或进一步协商可能损害医院利益时,医院也可以提起医疗服务合同纠纷或请求确认没有医疗过错,不承担损害责任,将医患关系引入法治轨道,避免“医闹”事件的发生。
对于医疗损害实体责任而言,医院需要抗辩的主要是医疗过错及过错大小、医疗参与度以及损害结果与医疗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具体的赔偿标准和数额会有所变化,以统计公报为准。权利主张者通常会提交一份清单,列明具体项目、标准和依据等,实际处理应交给法务人员。
医疗事故的法律程序,包括基本事项、一审程序、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等。患者可以选择提起医疗侵权民事赔偿或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而医疗机构只能提起医疗技术服务合同纠纷之诉。文中还详述了当事人应提交的材料及证据,以及各个程序中的具体步骤和要点。同时提醒,
医院针对门诊或住院患者与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事件的处置机制与原则。提出了处置原则包括谁主管谁负责、依照政策规定解决问题与宣传教育疏导相结合等原则。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处置措施和组织分工,明确了不同部门的职责,包括接待人员顺序、院领导职责、医务科职责等,
医疗事故中患者寻求法律救济的途径。当医院不解决医疗事故问题时,患者可以选择向法院提起诉讼或申请行政调解,解决医疗纠纷的途径包括医患双方协商调解、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和向法院提起诉讼。患方需要充分准备并灵活运用法律原则,积极应对医疗技术鉴定等关键环节,
根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二十条规定: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交由负责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由当事人向人民法院申请医疗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