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预案适用于我院门诊或住院患者与医院在医疗、护理、行政、后勤服务等过程中发生的医患纠纷事件。
1、谁主管、谁负责与部门分管相结合原则。
2、依照政策规定解决问题与宣传教育疏导相结合原则。
3、依法、快速、果断、稳妥处置原则。
1、认真接待疏导,及时调查落实。
2、明确责任分工,制止违法行为。
3、做好善后工作,提高医疗质量。
4、严肃纪律制度,追究违规责任。
(一)接待人员顺序:按照从低到高的原则,逐级接待,不推诿、不怕承担责任和风险,下级能解决的尽量不推给上一级,下一级确实无法解决的,上一级应及时介入,以防矛盾激化。具体接待人员顺序如下:当事医疗组科主任(护士长)医务科经办人员医务科科长分管副院长院长。分管副院长外出不在时,由院长决定临时替代接待人选。
(二)组织分工:
1、院领导职责:医患纠纷接待、处置、统筹、指挥工作由分管院领导负责。
2、院办公室职责:
- 做好上级主管部门、卫生行政单位纪检部门转来的医患纠纷的投诉及落实反馈工作。
- 做好患者对医务人员服务态度及其它问题投诉的接待、调查落实、反馈工作。
- 及时把恶性医患纠纷向上级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请示、汇报,以及做好社会相关部门的协调工作。
- 配合院领导做好医患纠纷接待、处置工作。
- 负责医患纠纷发生时新闻媒体记者来访接待工作,加强与媒体沟通、协调工作。
- 负责重大医患纠纷事件的摄像取证等工作。
3、医务科职责:
- 做好日常医患纠纷患者的电话、信函、来访的投诉接待、调查、处置工作,并制作《医患纠纷投诉登记本》,建立登记制度。
- 把患者意见及时反馈给当事人与当事科室负责人,并上报分管院领导。
- 及时把调查情况向患者及其家属反馈,妥善解决医患纠纷争议。
- 对于提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或向法院提出诉讼的纠纷,医务科应认真应对,及时组织、整理材料,做好准备。
4、护理部职责:
- 对于护理方面医患纠纷事件,先由护理部负责接待、调查、处置,并建立登记制度,必要时请医务科配合。
- 对于护士服务态度,医疗收费、后勤服务等问题应协助院办、财务科、总务科做好接待处置工作。
5、当事科室职责:
- 各当事科室应做好医患纠纷解释工作,尽量把医患纠纷苗头解决在萌芽状态,相应建立“医疗差错、事故登记”制度,并做好纠纷登记、汇报工作。
- 负责妥善保管好相关资料,包括病历资料、实物、现场等。
- 协助医务科等职能科室做好医患纠纷调查工作,及时向相关职能科室提供书面说明材料,以便各职能科室对相关纠纷争议事件的调查。
(一)常规处置机制:根据医患纠纷事件的性质、情节轻重、事态发展情况,分成以下处置机制。
1、一般处置机制:
- 主要接待人员:
① 总指挥:分管院长。
② 总协调员:医务科主任。
③ 配合人员:当事科室科主任/护士长、经管医务人员和相关职能科室领导。
- 适用范围:一般医患纠纷,患方人数在5人以内,没有过激行为,可通过该级接待人员做好解释工作即能解决的,则采取此方案。
2、特殊处置预案:
- 主要接待人员:
① 总指挥:院长。
② 总协调员:分管副院长。
③ 配合人员:办公室、医务科经办人员和专家组成员以及相关职能科室领导。
- 适用范围:出现患方聚众走访,直接到院长办公室、医务科等部门投诉,患方人数在10人以内,有过激行为迹象的,且经过三级处置预案接待人员难以解决的医患纠纷,则采取此方案。
卫生部关于医疗事故鉴定申请期限的批复。在卫医发〔〕第19号未下发前,发生的医疗纠纷,申请期限需按当地规定执行。自1月14日起,申请期限从患者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侵害起计算。
医院针对门诊或住院患者与医院发生的医患纠纷事件的处置机制与原则。提出了处置原则包括谁主管谁负责、依照政策规定解决问题与宣传教育疏导相结合等原则。同时,文章详细阐述了处置措施和组织分工,明确了不同部门的职责,包括接待人员顺序、院领导职责、医务科职责等,
医患纠纷的多种第三方调解方式。首先,患者与医院可协商解决医疗纠纷,签订调解协议书。其次,卫生行政部门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可参与调解。再次,当无法通过卫生行政部门调解时,可通过民事诉讼解决。此外,还有仲裁等其他解决途径。仲裁结合法律与医疗专业知识,使纠纷解
医疗纠纷过了三年是否还能起诉的法律问题。一般来说,民事诉讼的时效期间为三年,但存在特殊情况,如不可抗力、提出要求或同意履行义务等,可使诉讼时效中止或重新计算。因此,医疗纠纷过了三年仍有可能起诉,但具体情况需根据法律法规和案件细节综合判断。当事人应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