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在减少现钞使用、便利公众支付、刺激消费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受到商业企业和消费者的普遍欢迎。然而,单用途商业预付卡市场的蓬勃发展也带来了监管不严、财务纪律违规、缺乏风险防范机制和公款消费、收卡受贿等问题,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助长了腐败行为。
为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国务院办公厅于2011年5月23日下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民银行监察部等部门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意见的通知》,要求商务部门对单用途商业预付卡进行强化管理,并制定行业标准和管理办法。商务部于同年起草了《管理办法》,并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5月期间,在商务部网站和中国政府法制信息网上公布了草案,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最终,《管理办法》于2012年9月21日以商务部2012年第9号令的形式公布。
《管理办法》明确了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的定义,包括发行主体、使用范围、性质和形式等四个方面的属性。发行主体必须是从事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的企业法人;使用范围限于本企业或本企业所属集团或同一品牌特许经营体系内;性质上明确其为一种预付凭证;形式上可以是实体卡和虚拟卡。
《管理办法》将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的发卡企业列入调整范围,其他行业不适用该管理办法。对于各类发卡企业,《管理办法》明确了备案时限、备案机关、所需提供的材料和备案变更等事项。已备案的发卡企业可以在发行的单用途卡上标明备案编号。
《管理办法》对“实名购卡制”、“非现金购卡制”、“限额购卡制”等三项制度进行了详细规定。个人或单位购买充值记名卡,或一次性购买1万元(含)以上不记名卡的,必须进行实名购卡。单位一次性购买单用途卡金额达5000元(含)以上或个人一次性购卡金额达5万元(含)以上的,以及单位或个人采用非现场方式购卡的,必须通过银行转账,不得使用现金。单张记名卡的限额不得超过5000元,单张不记名卡的限额不得超过1000元。
为保证单用途卡预收资金的安全,防范兑付风险,《管理办法》设立了资金存管制度,要求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将部分预收资金委托商业银行进行监管。
《管理办法》重点对发卡企业进行过程监督,采用信息化手段对其进行动态监测。规模发卡企业、集团发卡企业和品牌发卡企业应在每个季度结束后登录商务部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信息系统”,填报上一季度的单用途卡业务情况。
《管理办法》还明确了各级商务主管部门和行业组织的职责,并规定了不同违规情况下的处罚机关和处罚方式。为了提高管理效果,《管理办法》还设立了公示企业违规信息的处罚措施。
借款人采取欺诈手段骗取贷款的法律责任。对于构成犯罪的行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对于未构成犯罪的情况,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有权进行行政处罚。商业银行在经营中需遵守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原则,并依法独立自主经营,保护存款人利益,遵循自愿、平等、诚实信用
司法冻结账户的执行与限制。账户冻结需满足法律规定条件,只有执法机关才有权要求银行冻结账户,冻结期限最长为6个月,逾期自动解冻。冻结资金必须基于执法机关的法律文书,银行无权自行冻结客户账户。解冻程序简单,一旦冻结期限到达或接到解冻通知,银行会立即解冻。
境内外资金融机构短期外债核准的程序和要求。文中详细说明了境内外资银行及其他外资金融机构申请短期外债核准需提交的材料,包括申请报告、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与申请人流动性需要和资金用途有关的证明材料等。办理流程包括受理和审查两个阶段,针对不同情况分别处理
商业银行调整业务范围需要的批准事项,指出必须获得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的批准方可变更业务范围。同时,设立商业银行也需要经过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审查批准,以确保商业银行的合法性和维护金融秩序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