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某因购房而向付某借款16万元,并出具借条一张,约定取得房产证后归还借款本息。时隔1年后,付某得知刘某已在两个月前将新购的房屋过户给他人,但没有按约归还自己欠款,且全家下落不明。付某随后多次电话联系并找寻刘某住处均无果。付某遂诉至法院,请求判令提前解除与被告的借款合同,返还借款本金并赔偿损失。
法院审理认为,虽然双方当事人将借款归还期限约定为“办理房产证后”,但被告在未告知原告的情况下,无故离开住所地下落不明且无法取得联系,系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再履行还款义务,构成预期违约,遂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借款本金及银行同期贷款利息。
现实生活中,债务人为达到恶意逃债的目的而“玩失踪”的现象经常发生,由于受诉讼时效或借款期限约定等限制,往往给债权人主张权利带来很大麻烦。本案中,法院根据原告的举证,表明借款已实际交付,而被告已离开住所地并下落不明,而且经公告送达等方式均无法找到被告下落,这些行为足以表明其已不想再履行还款义务,完全符合预期违约的法律要件,故法院判决被告返还原告借款并赔偿损失。
需要注意的是,当事人在适用预期违约制度维护自己合法权利时,应当有确切证据证明对方存在预期违约情形。比如借款合同等凭证要记载明晰、约定明确,否则将承担对己不利的后果。
合同解除的法律效果是使合同关系消灭,但其消灭是溯及既往,还是仅向将来发生,各国的立法不尽相同。一类是使合同关系自始消灭,即溯及合同成立之时消灭,发生与合同从未订立相同的后果,承认合同解除有溯及力
保证人是否需要偿还已过诉讼时效的债务问题。在我国,债务的追讨时效一般为三年,保证人的责任是在主债务到期后的六个月内。如果没有约定保证期限,一旦诉讼时效已过,保证人将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同时,债权请求权在某些情况下不适用诉讼时效,如支付存款本金及利息请求
担保合同在撤诉后是否可以更换担保人。根据法律规定,担保合同是主合同的从合同,如主合同无效,担保合同亦无效。担保人更换需债权人同意。如担保合同无效且涉及过错方,需承担相应民事责任。企业法人分支机构未经授权与债权人签订的保证合同无效。因此,在考虑更换担保
债权转让的无效情形。债权转让必须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则对债务人不产生效力。此外,债权转让需符合合同性质、当事人约定和法律规定的要求,不符合则无效。结论指出,债权人应遵守相关法律规定,确保债权转让的有效性。
个人债务赔偿顺序的划分原则以及个人债务清偿的五大原则。债务赔偿顺序分为优先债权、普通债权和交付遗赠等三个清偿顺序。清偿原则包括实际履行原则、全面履行原则、协作履行原则、强制履行原则和履行的效益原则。在遗产继承中,债务的清偿需遵循以上顺序和原则,以确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