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权人不能撤销的情形有哪些
时间:2024-10-30 浏览:29次 来源:由手心律师网整理
撤销权为附属于债权的权利,是为了保障债权人的权利而存在,当债务人实施不当行为,使其作为债权担保的责任财产减少,而害及债权人的利益,债权人可向法院申请撤销债务人的不当行为,但是有几种情形债权人不能撤销。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相关的内容,希望对您有帮助。
债权人不能撤销的情形
不作为的情形
在某些情况下,债务人的不作为造成财产减少,影响债权,但因不作为无从撤销,故不得行使撤销权。例如,债务人与第三人的重大误解合同致债务人损失,债务人怠于行使权利的,债权人不得行使撤销权。
无效行为的情形
无效行为自始无效,无撤销的必要。
事实行为的情形
可撤销的行为须为法律行为,事实行为不得撤销,如债务人对财产的抛弃。
非以财产为目的的行为的情形
如以劳务、身份为目的的行为不得撤销,原因是此类行为不符合撤销权制度的宗旨。
拒绝取得利益的行为的情形
有人主张应在可撤销之列,如继承人放弃继承权问题的认定中认定:“继承人自继承开始时,承受被继承人的财产上之一切权利义务,故如继承开始后抛弃继承而受不利益时,即属处分原已取得之财产上权利,倘因而害及债权者,债权人自得行使撤销权。”然而,撤销权的行使,在于回复债务人的资力,而不在于啬债务人一般担保能力。因此,撤销权的行使在于回复债务人脱离之财产为目的,而取得利益之拒绝,则非债权人脱离其财产之一部,故不得撤销也。
债权人撤销权行使的范围
根据《民法典》(2021.1.1生效)第540条规定,债权人行使撤销权的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所产生的必要费用由债务人负担。与《民法典》相冲突的条例将被废止。在《民法典》生效之前,《合同法》第74条第二款规定:“撤销权的行使范围以债权人的债权为限。”这一规定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债权人的债权指所有债权人的债权;另一种是债权人的债权仅指作为债权的撤销权人自己的债权。这两种理解将导致撤销权的行使有很大不同。例如,甲有50万元财产,对乙、丙等六人分别负有10万元债务。现甲无偿转让20万元财产,乙、丙等人是否可以行使撤销权?行使撤销权的范围有多大?按照第二种理解,从单个债权人的角度考虑撤销权的限度,甲可以以其资产能清偿的理由抗辩,阻止撤销权的行使。同时,即使行使撤销权,单个债权人也只能撤销10万元的财产处分,而无权撤销全部处分行为。这种理解可能导致每个债权人的债权都受到损害,不符合立法之意。撤销权的本旨在于回复债务人在一般财产上的地位,保障的是一般债权人的利益,而非各债权人的个别利益。通过行使撤销权,使债务人已转移的财产复归债务人,增强其财产清偿能力。行使撤销权所获利益仍归债务人和全体债权人共享,而非撤销权人独享。因此,债权人行使撤销权时,应从债务人的所有债务负担出发,考察自己的债权是否有遭受损害的可能,尤其是当撤销权人的债权尚未到期时,这一点尤为重要。
延伸阅读

公司治理、拟审合同、合同规划
商务谈判、纠纷处理、财税筹划

并购重组、IPO、三板挂牌
信托、发债、投资融资、股权激励
-
债务人提前还款的利息支付问题
债务人在债务未到期时提前还款的利息支付问题。根据法律规定和合同约定,债权人应接受提前还款,但债务人需按照实际借款期间支付利息。案例显示,除另有约定外,借款期限内的利息不因提前还款而免除。解决方法为债权人有权要求债务人按合同期限支付利息。
-
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
债务清偿与债权人权利方面的问题,主要关注债权人对非法人财产的分配申请。法律明确规定自然人应承担自己的债务,债权人可要求分配债务人的财产清偿债务。同时,涉及民事诉讼中采取的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非法拘禁或私自扣押他人财产的行为将受到法律制裁。
-
借款抵押纠纷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法律途径
关于借款抵押纠纷中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法律途径。文中介绍了借款合同与抵押合同的有效性,指出债务人未按约定还款的违约行为,并阐述了债权人行使抵押权的合法依据。同时,还说明了债权人可以通过协商、起诉或仲裁等方式行使抵押权。律师建议债权人在行使抵押权时应遵循
-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
债务人无偿赠与财产行为的法律后果。债务人此举旨在逃避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属违法行为。债权人可依法行使撤销权,向法院请求撤销财产赠与行为,并申请财产保全,提起民事诉讼,以保护自身债权安全。行使撤销权的条件和程序,以及撤销权的期限也进行了详细阐述。
-
通告和公告
-
5厘利息是否属于高利贷
-
防范赊账交易中货款流失的方法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