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合同法》对先履行抗辩权的规定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 充分详细的规定行使条件:传统大陆法系中,对不安抗辩权的行使条件仅限于“财产显著减少,有难以履行的可能”的规定。但我国的《合同法》突破了这个限制,将商业信誉的丧失作为判断相对人失去履约能力的标准之一,并通过概括性的规定将一切有害于合同履行的行为都包括到丧失履约能力的判定标准中,拓宽了不安抗辩权的使用范围,为先履行方提供了充分的法律保护。
2. 兼顾先履行方和后履行方的利益:《合同法》第六十九条规定,合同先履行方在中止履约并尽了通知义务后,只能处于等待的状态,无权要求对方提供担保或提前履约。这充分考虑了后履行方的期限利益,并未限制后履行方提供担保的行为。同时,对于后履行方在合理期限内未能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的情况,先履行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保护了先履行方的权益。
3. 完善的救济方式:《合同法》明确规定,先履行方在有充分证据证明后履行方丧失或可能丧失履约能力时可以中止履行,对方提供充分担保后应继续履行义务。如果后履行方未能恢复履行能力并且未提供适当担保,中止履行的一方可以解除合同并要求对方承担违约责任。这为先履行方提供了明确的救济方式。
然而,我国《合同法》中的先履行抗辩权制度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1. 解除合同的规定矛盾:《合同法》第九十四条规定,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行为表明不履行主要债务时,另一方可以解除合同。这条规定对于同时履行和先后履行两种场合都适用,但造成了法律适用上的矛盾。这个问题需要通过司法解释加以解决。
2. 举证责任过重: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允许有较低限度的主观判断不同,我国合同法对举证责任的要求相当严格。这增加了当事人使用先履行抗辩权的成本,有违设立先履行抗辩权的初衷。因此,可以要求后履行方负一定的反证责任,以减少先履行抗辩权的使用成本。
3. "适当担保"含义不清:《合同法》规定,后履行一方提供适当担保后,先履行一方应恢复合同的履行。然而,对于"适当担保"的程度,法律并未做出明确的规定,给先履行一方留下了可乘之机。因此,应对"适当担保"做出明确的司法解释,以使法律更加清晰。
顺序履行抗辩权的构成和效力。构成条件包括双方存在同一双务合同、债务存在先后履行顺序等。效力方面,后履行一方有权在先履行一方未履行或履行不当时拒绝其履行要求,且行使不安抗辩权时仍可行使顺序履行抗辩权,拒绝履行合同义务的行为不构成违约。
先诉抗辩权在一般保证和连带保证中的适用范围。先诉抗辩权仅适用于一般保证,不适用于连带保证。同时,本文列举了三种情形下保证人一般不享有先诉抗辩权,包括债务人住所变更导致履行债务困难、人民法院受理债务人破产案件以及保证人书面放弃先诉抗辩权。
诉讼时效的相关内容。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时效期间内不行使权利,时效期间届满后,债务人获得诉讼时效抗辩权。文章详细阐述了诉讼时效的认定方法,包括时效期间的起算、分期履行债务的情况、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请求权和未成年人遭受性侵害的损
行使履行抗辩权的规则。对于先履行抗辩权,当对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时,可以选择不通知对方,未通知不构成合同责任;而对于不安抗辩权,应及时通知对方。对于先履行义务一方存在重大瑕疵或部分履行的情况,行使先履行抗辩权时应通知对方,给予对方改正机会,以减小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