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情简介:
2012年5月22日,宋某向朱某借款30万元,借期为3个月,双方鉴定了一份《借款协议》,季某、肖某为宋某提供连带担保,保证期至宋某还清款止。到期后,被告宋某要求延期3个月还款,朱某表示同意,并于2012年8月22日签订了一份《还款补充协议》,将还款期限延长至2012年12月22日。到期后宋某未还款,朱某于2013年3月23日诉之法院,要求宋某归还借款30万元及利息,由季某、肖某承担连带清偿责任。担保人季某、肖某以不知情双方签订了《还款补充协议》为由,要求免除担保责任。
经法院审理认为,《借款协议》中明确规定了季某、肖某为宋某提供的是连带担保责任,保证期至宋某还清款止,即使季某、肖某不知情宋某与朱某双方签订了《还款补充协议》,也不影响其担保效力。因此不能免除担保人保证责任。
根据我国《担保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保证人在以下情形下不承担民事责任:(一)主合同当事人双方串通,骗取保证人提供保证;(二)主合同债权人采取欺诈、胁迫等手段,使保证人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提供保证。然而,本案明显不符合上述情形。此外,在我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第三十条明确规定,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的数量、价款、币种、利率等内容进行变动,未经保证人同意,如果减轻债务人的债务,保证人仍然要承担变更后的合同的保证责任;如果加重债务人的债务,保证人只需对加重部分不承担保证责任。然而,在本案中,保证人季某、肖某并没有因宋某与朱某签订了《还款补充协议》而增加其保证责任。因此,他们要求免除保证责任的理由是不充分的。
根据《解释》第三十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债权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履行期限进行变动,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保证期间应为原合同约定的或法律规定的期间。在本案中,根据宋某与朱某签订的《借款协议》,季某、肖某提供的保证期为“至宋某还清款止”,属于保证期约定不明确的情况。根据《解释》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的规定,对于约定不明确的情况,保证期间应为主债务履行期满之日起两年。因此,在债权人朱某主张权利时,担保人季某、肖某仍处于有效的担保期内。
反担保人在担保保证合同中的陈述与保证,包括反担保人的主体资格、承担保证责任的能力与意愿,以及反担保人签署合同的合法性和企业内部审批情况。合同还明确了被保证的债权种类及数额、保证方式、保证范围、保证期间,以及反担保人的权利和义务。反担保人需对借款人未能
担保人责任的免除情形。担保人在保证期间未经同意允许债务人转移债务、债权人未在规定时间内对债务人提起诉讼或申请仲裁、未请求保证人承担责任等情况下,不再承担保证责任。同时,也介绍了担保人承担的责任,即在债务人不能履行义务时,担保人在担保金额范围内承担偿还
欠债不还情况下作为担保人的应对策略。文章指出,作为担保人需要承担保证责任,如果债务人不履行债务,债权人可以要求担保人承担连带责任。文章还介绍了反担保人的概念及其与担保人之间的关系,强调反担保人不可向担保人追债,但担保人可向债务人追偿,也可要求反担保人
《民法典》中关于债权转让是否需要通知担保人的问题。不可以不通知担保人进行转让,否则转让对保证人不发生效力。同时,保证人与债权人约定禁止债权转让时,未经保证人书面同意转让债权的,保证人对受让人不再承担保证责任。此外,文章还提及了担保人的认定以及公司营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