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关于担保物权实现方式的法律规定是《民法通则》第89条第1款第(二)项,即“债务人或者第三人可以提供一定的财产作为抵押物。债务人不履行债务的,债权人有权依照法律的规定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变卖抵押物的价款优先得到偿还。”该规定所涉及的担保物权仅为抵押权,其实现的方式仅为折价和变卖两种,并不包含拍卖,且未对抵押权实现的相关诉讼渠道或程序予以规定,从而导致实践中难以得到确实的适用。
而《担保法》(1995年10月1日施行)在其第53条第1款作出了规定“债务履行期届满抵押权人未受清偿的,可以与抵押人协议以抵押物折价或者以拍卖、变卖该抵押物所得的价款受偿;协议不成的,抵押权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可见担保法的抵押权实现方法相比《民法通则》增加了拍卖方式,而且明确了抵押权实现途径上协商不成时抵押权人可以向法院起诉。之后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30条也明确规定:“在主合同纠纷案件中,对担保合同未经审判,人民法院不应当依据对主合同当事人所做出的判决或者裁定,直接执行担保人的财产”。但是《担保法》及其司法解释的上述规定导致在实践中通过诉讼方式实现担保物权的比例过高,而且存在效率低、成本高的弊端。这对抵押权人明显不利,抵押权人不能及时实现抵押权从而得到清偿,使担保制度不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为此司法界一直呼吁允许担保物权人直接申请法院执行担保物而不必经过诉讼程序。
为了解决抵押权人向法院提出诉讼导致抵押权的实现程序复杂、漫长且成本高昂的问题,物权法立足于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对抵押权、质权和留置权的非讼实现途径进行了制度创新。《物权法》第195条第2款规定:“抵押权人与抵押人未就抵押权实现方式达成协议的,抵押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抵押财产。”《物权法》第220条规定:“出质人可以请求质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及时行使质权;质权人不行使的,出质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质押财产;出质人请求质权人及时行使质权,因质权人怠于行使权利造成损害的,由质权人承担赔偿责任”,《物权法》第237条规定:“债务人可以请求留置权人在债务履行期届满后行使留置权;留置权人不行使的,债务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拍卖、变卖留置财产”。这些规定关注了担保物权实现的便捷需求,降低了担保物权的实现成本。但是《物权法》上述规定并未明确以何种程序实现担保物权,在实践中到底是适用一般的诉讼程序,还是适用执行程序或非诉程序一起存在争议,因此自《物权法》颁布以后,关于抵押权、质权、留置权的非讼实现途径,人民法院一直没有开展。
房屋抵押贷款的相关法律问题,包括贷款可行性和抵押按揭的法律要求。房屋抵押贷款的可行性根据不同情况有所不同,如申请人房产类型和未拿到房产证等情况会影响贷款申请。抵押按揭的生效条件取决于按揭物的性质,权利依据既有担保物权也有一般债权。此外,按揭和抵押权的
担保物权的特点和作用。担保物权具有支配性,体现在对担保财产的占有、处分、交换价值支配和处分行为控制上。担保物权也具有独立性和优先受偿性,独立于主债权,在偿还债务时优先于一般债权或其他权利受偿。基于现实考虑,国内民法学说和司法实践都认可担保物权作为物权
个人债务的诉讼和执行过程以及清偿顺序。诉讼过程包括起诉、受理、审理和裁决等环节,时间长度取决于多种因素如案件复杂性等。债务清偿顺序方面,优先债权先于普通债权清偿,且担保物不足以清偿部分需与普通债权一同处理。遗产在清偿债务后如有剩余,方得交付遗赠。
动产质押的定义、特点、客体及其相关法律规定等。动产质押是指债务人或第三人将其动产作为债权的担保,移交给债权人占有。动产质权具有担保物权的特点,其客体限于动产。质权人必须占有质物,在债务人不履行债务时以质物的价值优先受偿。动产质押范围包括主债权、利息、